筆者日前應團結香港基金邀請,參加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先生主講,有關十九大經濟發展戰略議題的講座。誠然,在向「兩個一百年」目標邁進的大方向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在不斷深化發展的進程當中,國家發展在新時期面臨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務,當中以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以及污染防治三大方面的挑戰最為顯著。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鞏固改革開放成果
內地近年移動支付業務和新的金融業態發展迅速。港人較為熟悉的支付寶、微信錢包,已成為內地民眾日常消費的主要支付方式。現時不少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乃至大小商家都接受以支付寶購票付款,顯著改變了內地以現金交易為主的傳統消費習慣。此外,帶有信貸業務的花唄、芝麻信用,以及具備綜合的金融服務的小米金融等平台亦逐漸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
儘管金融科技為日常生活帶來的不少便利,但潛在的風險更是不容忽視。內地新金融業態發展將對傳統銀行和金融業秩序帶來一定衝擊,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未必能夠妥善覆蓋新的情況,但新業態環境的大致形態在現階段難言成熟,建立完善監督機制尚需時日。除此之外,國際政治波譎雲詭、經濟週期和不明朗因素,乃至如比特幣等虛擬資產的新金融概念的共同作用,帶來的潛在風險更值得關注。
因此,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具有重大意義,此舉更是保障改革開放成果的必要之舉。事實上,國家在金融體系方面促進改革和開放作出不少努力,在金融市場和資本金融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以至宏觀調控等各方面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在新時期,這些成果有助國內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同時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市場化并建立產權制度的重要元素。
脫貧攻堅 釋放發展新動力
中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上經濟、生活水平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正如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羅思義(John Ross)所言,「無論是統計數據還是我個人在中國的經歷,我感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成就,莫過於過去五年間中國人生活質量的巨大提升」,改革開放的成果顯著提升了內地民眾的生活質量。過去五年,貧困人口在每年減少13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從10.2%大幅降至少於4%,但是越往後期的脫貧對象,越是條件和基礎薄弱、貧困程度高,可見扶貧和脫貧工作越往後期難度也越高。因此,十九大提出「精準扶贫、精準脱贫」的思路恰好對應解決扶貧過程中的後期對象,為最需要扶持的對象提供最為適切的支援,保障資源的精準投放,提升扶貧工作的效率。與此同時,十九大當中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有助解決內地鄉村地區的貧困問題,而且亦可吸引當地年輕一輩當地發展,避免出現「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再者,透過鄉村振興有助居民發展鄉土特色經濟,有助進一步喚起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另一方面,國內的貧富差距依然顯著,民生領域依然存在不少地方亟待改善,民生工程艱巨且任重道遠。國內社保體系依然存在替代率有限、區域局限的問題,醫療衛生水平的城鄉差異顯著、「看病難、看病貴」乃至因病返貧的現象對實現脫貧的任務帶來不少挑戰。因而,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既是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優化,更是夯實國民的生活基礎,從民生層面實現「強國更強」。
反觀香港,退休保障和醫療安老尚未建成完整的政策體系和配套,各類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策擾攘多時依然未能落實。此外,面對高樓價和通脹等因素,香港的貧困人口數量不減反升,乃至不少青年墮入「在職貧困」的境況。香港作為繁榮富庶的社會,有必要充分保障基層市民的生活,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實施稅務減免和一系列寬減措施,并積極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安排,相信有助減輕在職人士和基層市民的生活負擔。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
除了鞏固成果和刺激發展之外,強化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是回應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實現高層次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楊偉民先生曾指出,2015年之前,內地對於生態文明的頂層設計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比顯得缺乏,以至存在政策和監管滯後。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美麗中國」的論述說明國家對環境和生態保護前所未有的重視,體現出國家告別原有發展模式的決心。
事實上,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呈現倒U型曲線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發展初期環境污染伴隨經濟增長而加劇,然而隨著經濟繼續發展,環境污染程度和經濟收入之間的關係出現拐點以後,人均收入穩定增長,污染亦趨於減少,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隨著科技配套日益完善以及產業智能化,內地目前經濟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生產的條件趨於成熟。在此階段,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兩者不如以往對立,而是互相促進的關係。就如近年快速增長的新能源開發和景觀設置行業而言,此既是產業多元化和智能化的發展實例,更裨益於民眾生活質量。然而,香港遠早於內地將環境保護議題納入政策層面,惟政策更新速度難以滿足社會越發重視的環保需求。此外,香港近年面對土地供應短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存在不少爭議。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乃至兩者共同促進實現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相信是香港未來的必修課題。
中國的復興之路並非空談,機遇與挑戰始終並存,積極應對挑戰是為實現「中國夢」掃除障礙和矛盾。這些挑戰並不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阻力,而是民族復興歷程中逐漸外化的目標,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累積制度自信的助力。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更應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參與強國之路實踐,在實現民族復興過程中盡心盡力作出應有承擔。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