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福利跨境可攜 助推大灣區發展

田飛龍:展望2018:香港的「顏色政治」與融合發展
好文分享:呂大樂-須深思如何操作一國兩制

隨着粵港兩地交流的速度和深度不斷提升,大灣區的發展需要把人員、資金、貨物以至信息等要素流動的限制降至最低。事實上,特區政府亦一直提出為港人在大灣區以至內地的就學就業、創業營商乃至生活養老等方面爭取更多便利。然而,內地與香港之間長久以來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和政策上存在差異,而且實際操作上兩地社會保障無法互相轉移,亦成為制約人口自由流動的主要因素。但由於福利議題似乎與經濟增長並無直接關係,各界對其關注相當有限。

探討福利跨境 具實際意義

近年來,愈來愈多港人前往內地工作、學習。據統計顯示,超過52萬港人現時於廣東省長期居住、就業和就讀。但是,他們由於港人身分並未被當地社會保障制度所覆蓋,在養老、醫療等多個方面存在諸多不便和困擾,因此在內地港人的社會保障問題,值得我們加以重視和關注。據了解,大部分內地城市現時沒有嚴格執行港人需要購買「社保」(社會保險)的規定,正如早前「一國兩制青年論壇」智庫就港人內地讀書就業的身分待遇問題研究的調查發現,在內地工作的專業人士當中近六成(58.8%)沒有購買社保,而創業者的比例更高達77.1%!不難推測,缺乏社會安全網的保障將為居於內地工作、創業的港人帶來很大問題,他們亦難以在當地安心開展業務,遑論安居樂業。與此同時,研究建議內地當局容許港人自願購買社保,並在設定之最低繳費比率下,由勞資雙方供款,既為居內地港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也減輕他們的供款負擔。

需要關注的是,並非全部在內地發展的港人都會以內地作為終身居住地,若職業生涯當中大部分時間均在內地工作的港人選擇退休後回港居住的話,在現行制度下毫無疑問將出現內地社保帳戶無法轉移,而香港的強積金戶口結餘不足的狀况。因此在內地與香港,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發展的背景下,探討福利跨境轉移,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福利跨境轉移 促進融合

兩地社會政策銜接實際上的確存在不少難點。一是內地不同地域之間的生活水準不同,各地的社保給付標準各異,難以採用統一的支付梯級;二是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貨幣差異,在匯率波動下使用劃一兌換率,難言公平和高效;三是社保體制設計的不同,國內採用「隨收隨付」(pay-as-you-go system)模式加國家補貼,而香港主要採用個人帳戶為基礎的強積金制度累積養老金。再者,福利跨境可攜的重點在於,必須考慮形式的轉換和維持福利水平等要素。以養老保險為例,內地必須繳納養老保險滿一定年限,方可領取退休養老金。按照現行機制,大多數港人離開內地時只可以取得個人繳納的金額,對於佔比更大的僱主供款和國家補貼的部分則無法領取。

政策層面上, 中央近期公布,容許在內地工作的港人能夠享受住房公積金待遇等便利港人的措施,有助排除港人前往內地工作、置業的顧慮。據悉,國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研究制訂《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並擬允許在內地未就業、未就讀的台港澳居民購買社保。現時,香港透過「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為部分合資格長者提供高齡津貼,可說踏出了福利可攜的第一步。

長遠有助解決權利缺失現象

醫療保障同樣是居內地港人的關注重點,關乎兩地社會保險跨境覆蓋的銜接問題。特區政府於2015年起透過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作為試點,接受香港居民跨境使用醫療券。此舉固然是福利可攜的有益實踐,期望日後擴充試點醫院網絡至大灣區內不同城市,令更多在內地居住的長者受惠。透過社保跨境銜接,可使居於內地港人就近獲取醫療服務,避免延誤病情,亦不至於為顯然已超出負荷的香港醫療系統再添壓力。

此外,粵港澳三地近日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相信將有助提升大灣區內醫療服務水平,期望在深化合作機制背景下,進一步探討包括醫保在內的社會福利跨境轉移,為居住在區內的港人提供充分保障。

誠然,內地與香港的社保銜接和可攜問題,關係到兩地體制和法律、社會政策制度,實現兩地之間的跨境雙向轉移具有不少制度和技術難題,但社會福利和保障關係到社會上每一個成員,關係到香港在人口老齡化時代的經濟、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大灣區城市與香港既擁有地理上的便捷優勢,又有共同的語言、文化背景,因此可以先以大灣區板塊內的城市作為試點,透過先行先試的經驗,逐步推展至全國範圍。解決福利跨境轉移問題,必將有助促進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更是香港融合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8年1月11日)

圖片來源:
http://topics.caixin.com/2017-03-04/10106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