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鋒:香港有條件發展囊括型全民政黨嗎?

林至穎:解一地兩檢偽命題 港再起飛
田飛龍:香港的校園民主現象學

8月12日《明報》一篇題為〈消失了的囊括型全民政黨〉中,袁彌昌除了簡介4種不同的政黨類型及分析香港各個政黨屬性外,更提出要緩解香港的社會矛盾、彌合社會裂痕,我們需要有香港的囊括型政黨。由此路進,則香港的政治發展焦點並非如何建立中間派,而是要發展囊括型政黨。

建立囊括型政黨是一個新建議,值得嘗試。當然究竟能否真的解決社會撕裂,仍然要靠實踐去驗證。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香港現時的情况是否有利於建立囊括型政黨。以下筆者將從選舉制度、社會氣氛及政治形勢三方面作分析,討論要在香港發展囊括型政黨的難處。

當然,分析前我們還是要對「囊括型政黨」作一粗略定義。究竟要做到這一類型的政黨,要怎麼去「囊括」?〈消〉一文中提到,囊括型政黨要具備跨階層吸引力(trans-class appeal)的綱領,並以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作為例子,即所謂的「囊括」,是跨階級的囊括,而非跨意識形態的囊括,和所謂的第三條路或中間路線並不一樣。

推動政黨轉型 要面對3個難題

政黨是為爭取議會議席的組織,任何重新定位政黨的做法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香港的區議會選舉,候選人的個人能力及社區政績往往比政黨影響力要大;政黨的定位及立場往往只對立法會選舉有影響。現時立法會的比例代表制,在制度上鼓勵小型政黨,因此回歸後有愈來愈多的新政團出現,即使大政黨亦會分隊參選同一選區。在資源有限的情况下,較小的政黨往往會專注發展某個階級的選民,因為這樣才能善用資源確保議席。在現時立法會的比例代表制下,除非政黨能確保自己的根基票源非常穩固,否則未必願意再花資源去「囊括」其他的新選票。

其次是現在的社會氣氛。現在的社會撕裂不用再多解釋。這種撕裂不單止是意識形態上的左右對立,也不止是對中國態度上親中反中的對立,也有跨代的對立及跨階級的對立。早年提出的「地產霸權」正正是一般市民對大地產商的不滿,而在房價高踞不下的情况下,已置業和未置業的香港人對政府樓市政策也不相同。以上只是部分例子。要在香港建立囊括型政黨,要在不同議題找到平衡各階級的中間點不容易,更有可能是各打五十大板,變成各階級都不賣帳的含糊建議。

最後是現時的政治形勢。各個黨派都希望爭取最多的議席,因此建制派及非建制派都會有協調,各自爭取較有把握的票源,勉強可以達至一個平衡情况。如果有一政黨大幅度改變策略,目標要囊括不同階級的選票,那一定會打破這個平衡,引起同一陣營黨派的不滿。現時政治形勢下,有新政團出現已引起各陣營的不安;如果有政黨想成為囊括型政黨,分薄同一陣營黨派的票源下恐怕會引起大風波。

要推動政黨做轉型,除了內部要團結外,更要面對以上3個難題。在選舉制度、社會風氣及現時政治形勢下,要建立囊括型政黨並不容易。筆者並非要反對嘗試囊括型政黨,畢竟現時社會撕裂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而這亦不失為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案。期待有政黨願意踏出勇敢的一步,以實踐去測試這個方法在香港的可行性。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理事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201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