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暉:何謂「勝任」的特首?

何建宗:什麼人治什麼港
何建宗:如何走出「愈諮詢愈沒有共識」的困局?

自佔中以來,香港本土思潮興盛,一時間,右翼民粹主義和極端愛國主義之間非黑即白、是敵非友,意識形態對立壁壘分明,恍如置身文革。相當一部分港人對內地產生厭惡、猜疑的觀感,既讓人倍感意外,也是當權者相當不願看到的。這樣的香港,讓曾經自詡理性中肯的港人感到無所適從。

昂首未來,即使政改失敗後有言「民主回歸的理想幻滅」,但我們依然要務實地在暴風雨中砥礪前行,尋找一國兩制的出路。從商人、政務官,再到專業人士治港,特首一職呈現出3種截然不同的領導風格。一直以來,到底何謂「勝任」的行政長官,卻是無論哪個陣營都沒有說清的真空地帶。

修復社會撕裂、整合各方的政治智慧

過去4年多,香港在政治紛爭中大傷元氣,一個能夠在左右夾縫中修補撕裂的特首,大概是港人所翹首企盼的。此次有意參選特首者陣容鼎盛,為歷屆所僅見。這些有意參選者僅從修補裂痕、協調各界的能力而言,各界眾說紛紜。

退休法官胡國興政綱直指要修補社會裂隙,自覺對社會議題有中立判斷,但又言「若年輕50年必參與佔中」來討好年輕人。而作為現屆政府官員的財政司長曾俊華是少數不聯署「反佔中」的主要官員,他言道「只要有你們繼續與我同行,又何懼前路新挑戰」,氣場有如眾望所歸。兩人的路線及賣點,明顯是要討好絕大多數對政府失望或支持佔中的港人。不論上述定位會否導致失去建制支持,但終究無助於修補撕裂。現時坊間盛傳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將成為曾俊華選舉班子中的重要智囊;擁有曾鈺成的坐鎮,無疑令社會對曾俊華協調建制泛民、重啟政改的能力看高一線。

至於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和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不少人認為她們將承接現屆政府強硬作風。林鄭在過去4年間,棱角突出,一貫「好打得」的硬派作風。相對而言,她身為現屆司長,政綱理念並不突出,政策傾向較為保守,無疑是繼承現有政府路線的最佳人選。但是對於如何修補社會裂縫,解決過去4年多浮現的社會矛盾,仍有待她在未來數月向市民說明。

至於早前辭去行政會議職務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林鄭、曾俊華相較而言皆為「政圈晚輩」,在資歷經驗可謂略勝一籌。不過葉劉以重振綱紀為參選政綱,無異於觸發爭議。回想當年力推23條的她,與泛民主派之間陷入僵持狀態。倘若23條立法再次推上議程,依今日之勢定會惹來軒然大波,激起的激進本土乃至整個泛民的強烈反應,難免需要隨時防範諸如佔中、新年旺角事件等行動。對於個別對港部門及北京當局而言,港獨如鯁在喉,國安法無疑是解「獨」良方,於此葉劉似是最佳人選。但筆者始終認為,港獨問題需要對症下藥,國安法治標不治本(篇幅所限,在此不便贅述)。不難預期,下屆政府若然再以強硬方式重推23條或政改,必然再次觸礁。

汲取過去教訓,梁政府開局之初便「霸王硬上弓」,出師不利,尤其在國教挫敗後威信大失,可謂開局貽禍,下屆政府值得以此為鑑。處理政治問題不止是要選擇良機,更需要考慮港人能夠接受的方式。無疑,來屆特首要領導政府,必須有調和各方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智慧,謹言慎行、求同存異。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調和社會矛盾。

敢於觸動政經結構矛盾的膽識

筆者認為,特首應具備另一項能力,是能夠在香港政經的困頓中破局。2012年,香港市民也曾對梁振英貼近基層民情而產生好感。當年他提出的政綱中有不少深得人心的政策:解決貧富差距、退休保障、成立文化局及至創新科技等。只是無奈這些宏大藍圖卻需要成熟的政治手腕和廣泛的管治威信來促成,難度甚大。

不止港人期盼改革的早日來臨,從中央政府及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到本港的「深層次矛盾」以至近日「綜合施策」之舉動看來,其實都沒有忽視香港的政經結構背後強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問題根源。以社會主義起家的共產黨,對於既得利益集團如何透過資本主義制度主宰政經命脈可謂深諳於心。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現行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既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也是窒礙社會改革的中堅力量。香港的既得利益集團透過自身影響力左右對港部門判斷,虛構事態或者利用傳媒左右輿論,皆非新鮮事。

香港改革寸步難行,中央政府與本港市民恐怕同樣深有體會。以2012年特首選舉前夕為例,當民調都指向更貼近香港市民普遍意向的候選人時,中央政府便順勢而「換馬」,然而「地產黨」卻讓其難堪低票當選。

勝任不止是忠誠

筆者認為,論誰是中央政府眼中「勝任」的特首時,不應只看特首人選的「忠誠」,並以此推斷中央「亮紅燈」的一切理由。根據往績,中央是會視香港整體民意行事。細想,當前泛民主派、建制派及至對港部門,有多少與工商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在所謂傳統愛國左派和工商界人士中,又有多少與香港市民和中央政府同心同德,以香港大局為重?當前選舉委員會的1194人,真能夠簡單二分建制和非建制嗎?中央關心的忠誠不應只是對「阿爺」的忠誠,更是對香港長遠根本利益、市民大眾福祉的忠誠。

毋須贅言,香港深層次的政經結構矛盾加深只會激化社會撕裂。近年來香港競爭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產業單一、階層固化、公共財政二次分配失靈,就連政制改革舉步維艱,青年人看不到前途、苦無出路,無疑只會讓民粹政治愈演愈烈。參選人若真有「平天下」的胸懷格局,就不應虛與委蛇,討好既得利益集團,以保守、無為而治的施政理念來粉飾太平。

有人指出,來屆特首應以「有效根治港獨問題」作為基本的任職條件。然而,我們追本溯源,港獨只是政、經、社根源矛盾的表象,將「獨瘤」推諉於既有制度的受害者青年人的身上,只會於事無補。

下任特首既需要有寬廣的胸襟來包容異己,也需要對既得利益集團軟硬兼施。所謂不破不立,能夠瓦解制度的陳年痼疾,大概是對下屆特首最重要的考驗。當下香港此局誰人合適?筆者會說,此人需有明代「救時宰相」張居正的智慧和魄力,能夠長袖善舞、與狼共舞。

作者林朝暉是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6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