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兵:從政府工作報告看中央治港底線與方向

何建宗:林鄭月娥的施政風格
李曉兵:香港特區為什麼“特別”,還能不能繼續“特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及港澳部分時,除重申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外,還針對香港、澳門特區發展的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

李克強既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點出「港獨」沒有出路,又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藍圖和設想,從中可以看出中央領導層對於香港特區發展的基本立場和態度,即明確香港特區治理的底線、釐清特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港獨」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發展舉動,中央不允許港獨思潮進一步擴散,這是中央政府為香港特區發展設定的一個不可踰越的底線。對於挑戰這一基本底線的行為,中央不會置之不理,更不會放任自流,香港社會各界也不可養虎成患。

儘管港獨的主張和行動不可能長久,也絕無可能實現,更不可能改變香港回歸20年一國兩制生動實踐的主調,但從當前來看,它讓香港社會瀰漫着一種莫名不安的情緒。這種情緒的感染和傳遞讓港獨主張轉化成了一套特殊的表達和解釋,特別能夠蠱惑那些迷茫困惑、看不清未來、暫時失去目標的年輕人。

香港應站在新層次思考未來

事實上,香港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通過獨善其身來實現的。而今,港獨主張要將香港與當今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的區域經濟進行區隔,這是非常缺乏理智的判斷,也可以說是一種愚蠢的舉動。這樣的一種鴕鳥政策,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進行一廂情願的區隔,在過去不可能,現在更不可能。

對於香港的發展方向,中央政府希望引導香港特區重新定位。如今的香港,應站在一個新位置、一個新層次和一個新發展階段,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香港蘊藏着非常活躍的經濟發展能量和活力,未來發展亦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這是由世界經濟發展的態勢和中國經濟走向所決定的。因此,香港對未來發展重新定位,不是要討論「港獨」的問題,而是要主動深入地融入國家發展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中國的發展已不僅是自己的事情,同時還承擔着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和低谷的希望。在世界經濟長期低迷、期盼擺脫危機的時刻,香港完全可以發揮固有優勢和特殊地位,重新調整角色,成為火車頭的一個引擎。

早在2015年3月28日,國務院授權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已經提出要「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表現出中央對粵港澳合作寄予厚望,期待港澳能夠發揮獨特的優勢,提升其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香港在現階段的重新定位,需重點思考如何更好地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確定和釐清發展的方向和思路,通過自身努力,深度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去,做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者和貢獻者。

經濟發展驅動力 在香港本身

從香港實現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保持特區的繁榮穩定、保證香港700萬人口較高的生活水準,就需要找到一個新的經濟高速發展的驅動力,而這個驅動力其實就在香港特區本身。

香港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明顯,一國兩制的安排更賦予香港制度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不僅是華南地區區域經濟的整合,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撐點,將來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創新引擎和發展引擎。
自我孤立不是正確選擇。香港只有在與內地經濟的深度融合中,以互通共贏提升發展層次,拓展發展的空間和想像力,實現戰略定位和角色轉換,方能尋找到突破方向和發展動力。只有發展,才能促進香港社會內部問題的解決,籠罩香江的「港獨」聒噪也會隨着香港特區新一波發展大潮而風吹雲散。這也正是李克強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港澳部分着墨甚多的基本意圖之一,為香港特區發展設置底線的同時,明辨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南開大學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