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至穎 : 粵十四五規劃 灣區發展新里程

田飛龍 : BNO法律變質之爭的緣起與終局
林樂:破繭而出:談新通識科的可能與不可能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及2021年工作報告,在1月25日經廣東省十二屆政協四次會議上審議討論,在1月26日獲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的與會代表通過。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簡稱灣區)發展新里程,對香港未來幾年的發展影響深遠。

省政府發展計劃 立足雙循環

廣東省政府提出的發展計劃立足雙循環策略,同步加強長處與補足短板。無論是省十四五規劃,還是2021年的工作計劃,省政府都是以灣區整合和科技創新,加強國際競爭力;着力區域協調以及社會保障,促進內需市場。

究其根本,省政府的長遠發展目標在於可持續發展,令生態環境支撑到經濟長久發展,民眾從中獲益而支持經濟發展,國際競爭力得以持續提升。廣東在數碼經濟、海洋產業和金融發展等方面具備優勢,省政府在其十四五規劃將對應規劃單獨成章;另一方面,省政府也分析教育、醫療和衞生等發展弱項,列明18項具體主要任務,細分到廣州、深圳、中山等等地級市和對應項目,在投入資源多寡也訂立具體策略,務求鞏固所長,補其不足。

省政府要落實發展計劃,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任何行動策略有成,必須立足於優勢,達到目標。雖有疫情困擾,廣東省在2020年GDP高達11,760億元人民幣,超越世界上90%以上的國家,堪比加拿大、韓國與俄羅斯,遠超西班牙、澳洲與荷蘭等國;其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大為提升,同年全省研究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高達2.9%,超過發達國家2.2%平均水準,科創企業數量高達5.3萬,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4年居全國首位,經濟動力轉向創新驅動有成;單位GDP能源消耗也維持每年下降3%以上,發展效率持續提升。

粵經濟基礎良好 落實發展計劃

種種迹象都顯示,無論是經濟體量、研究經費投入、創新能力、科創企業發展和發展效率來看,廣東經濟發展的質量頗高,在落實發展計劃皆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港人不可不察。

從發展計劃可見,灣區發展是省政府的關鍵任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被放在省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總體要求部分,以及2021年省政府工作計劃10大重點任務之首,足見一斑。

在十四五規劃中,省政府將灣區發展貫徹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現代產業體系等重點任務,並在「深化改革」以及「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章節重點闡述;2021年工作報告也是相近,省政府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定在首要任務,具體措施落實在積極對接粵港澳三地規則和機制,促進「灣區通」工程,交通基建是其中重點,奠定人流、物流、資訊流和資金流高效流通的基礎。

其中值得港人關注的是,深圳與廣州成為省政府規劃下的灣區重點城市,除卻深圳善用其綜合改革試點的政策優勢,更推動廣州與深圳深度合作,在科技創新、現代產業、基礎建設、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積極互動,進而輻射灣區。

灣區整合的重點,是整合省內城市群和都市圈。省內5個都市圈核心分別為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覆蓋全省21個地級市,有利加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改善資源配置等核心功能,加強其發展動力。此舉旨在借助發達地區的經濟動力和需要,帶動落後地區發展,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城際形成更佳分工合作關係,拓展珠三角發展腹地。都市圈內外的聯繫在於產業、交通、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的整合,促進區域間的良性互動。

港需打破收生限制 加強大學科研

這些舉措對於香港的發展腹地影響很深,港人踏足灣區發展,需要留心其中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整合進程和衍生的需要。

面對省政府規劃表達的需求,香港需要在大學着力,以融入灣區加強競爭力。省政府提出加強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業需求,以及對應投入計劃,香港在基礎研究的質量頗高,國際排名不低,但難以盡展所長。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研發開支只佔GDP不足1%,與廣東省相比相去甚遠;在招引科研人才方面的政策,香港也顯得相形見拙。

再者,香港受到少子化趨勢影響,2020年文憑試的報考學生只有52,687人,創2012年文憑試推行以來的新低。若無對策,本地教育需求不足也會導致大學資源縮減,削弱香港的發展優勢,故此香港需要打破收取外地學生限制,借助灣區學生與香港優質教育資源的結合,加強大學科研及教學發展的力量,配合灣區發展的知識需求。

疫下輸出技術服務 融入灣區發展

在疫情限制下,港人可透過技術及服務輸出和商貿合作,積極融入灣區發展。香港在疫情未能受控的限制下,未能與廣東省徹底正常通關,人員接觸更有隔離的限制,因此只能透過在綫上交流進行的工作,以及具備足夠綫上條件和誘因的商貿合作。香港坐擁多間科研實力雄厚的世界知名院校,知識產權制度完善,相關法律人才充沛,可以滿足灣區科創企業在基礎研究和辦理知識產權方面的需求,香港的工程設計也可服務廣東省的基建需求。上述工作性質都是技術輸出,透過綫上交流和在地工作完成。

此外,灣區市場較大,國際市場對灣區產業群也有需求,誘因足夠大到讓他們接受隔離,而企業家在調配時間彈性較大,故商貿合作也可作為香港融入大灣區的管道。

總括而言,省政府提出的發展計劃立足雙循環策略,同步加強長處與補足短板,目前已經具備落實計劃的良好經濟基礎。從發展計劃可見,灣區發展是省政府的關鍵任務,重點是整合省內城市群和都市圈。面對省政府規劃啟動的灣區新里程,香港需要在大學前期科研着力,以融入灣區加強競爭力。目前港人在疫情限制下,可透過技術及服務輸出與商貿合作,積極融入灣區發展。

 

原文載於《經濟日報》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主席、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