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華:多走一步 青年政策更「貼地」

何建宗:開放港人大灣區買樓 滿足置業願望
何建宗:國家安全:從重新認識和消除誤解開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一直強調青年工作是特區政府未來施政重點,並提出關注青年學業、事業、置業,及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的「三業三政」方針。由政務司長主持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名單亦於上月底公布,新鮮出爐的一眾委員固然引人注目,但該委員會的方向及職責更值得社會關注。

青年事務委員會於上月發表它的「告別作」——《香港青年發展策略:公眾參與報告》——裏面提出多項優化青年發展的回應和建議。社會重視青年政策,而該份報告裏不少政策建議也值得討論。青年發展委員會是報告裏其中一項重點談及的項目,提出青年扮演「受惠對象」角色之餘,亦應持續參與相關政策制訂和討論過程。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及該份報告的發表是一個良好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青年政策今後的定位及走向。

青年方針的深化

政府提出的「三業三政」方針基本正確,能涵蓋青年目前所關注的議題,但當中仍有細化及深化的空間。事實上,這代青年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渴求精神上的滿足。香港生活條件豐裕,單在物質上支援青年並不能切中肯綮,徹底解決青年問題。香港青年的困境部分來自社會未能解決其「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及「意見未受重視」等兩個精神訴求,而「三業」及「三政」似乎能分別針對前者及後者。

以上對策雖能為青年帶來曙光,但「向上流動性低」的核心問題卻仍未被根治。香港產業發展已臨近瓶頸位置,創業空間亦近乎飽和,青年靠創業來提升社會地位的路徑難關重重。此外,職場堵塞、晉升無望也是阻礙青年向上流動的牆壁,但要處理香港經濟格局及職場形勢非一朝一夕之事。政府應一方面盡量優化香港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要另闢蹊徑,為青年尋找香港以外的機遇。以上兩個方法,再配搭加插「創業」一環的「四業三政」方針,可望更有效解決積存已久的青年問題。

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操作

邀請年輕人加入政府體制的原意雖好,但執行起來須注意一些細節。首先,「青年」是一個空泛的群體,他們的背景及關注的議題可以極盡不同。與其他界別的標準不同,貫通及整合「青年」這個界別的標準以年齡層為主,而政府統計處亦將「青年」界定為15至24歲之間的人士。其他界別諸如工商界、法律界等是按照行業或專業劃分,故這些界別人士的背景較為同質,所關注的議題亦較為接近,在討論議題時的方向亦較為聚焦。故此,青年發展委員會與其他諮詢委員會的性質有一定差別,它是一個以年齡層為出發點的泛議題諮詢組織。

青年發展委員會的組成固然重要,但裏面的運作更應該受到重視。委員多元化的背景,代表會上有不同專業意見,而適當的議程安排更能體現對青年聲音的重視。青年發展委員會既要商議如何有效落實青年政策,亦要討論在社會上收集到的青年意見;在政策討論環節前先加插一節民間青年意見的討論時段,既要將有關討論結果作為制訂政策的參考,又要向公眾公布政府及非官方委員的回應。單靠一眾委員未必能將所有青年聲音帶入諮詢委員會,故應着重收集民間意見並放在會上討論,再由委員以專業角度商討。

青年政策制訂工作的互動

在諮詢組織的工作綱領方面,青年事務委員會報告亦建議青年發展委員會以「青年發展策略」為全面引導框架,於首階段集中處理「三業三政」議題,並優先討論跨部門議題,以發揮跨政策局、跨部門的督導委員會角色。教育、置業、就業、創業、政治等均為現今年輕人普遍關注的議題,但這些議題同時又牽涉多個甚至跨部門的職責範圍。青年發展委員會不單要成為跨部門及界別的青年議題諮詢平台,還要確保其討論結果或決議能上情下達,供前線行政部門參考。相關部門要充分聆聽青年及公眾所需,落實一套能滿足及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此外,在本月成立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亦會招聘數十名從事政策研究與政策和項目協調工作的青年人。該部門有關青年議題的政策研究應多讓這些新聘的青年人參與,而青年發展委員會更應允許負責青年政策研究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代表列席,讓其在會中提出及聽取意見。

與此同時,青年發展委員會無可避免會與部分現存諮詢委員會的角色或職責部分重疊,包括公民教育委員會、教育統籌委員會、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等。政府可考慮邀請上述職責或角色相似的委員會之主席或代表列席青年發展委員會,既能讓他們貢獻其本身專業知識及過往經驗,又能促進牽涉青年議題的諮詢委員會之間的溝通及配合。

由下而上地收集意見,配以由上而下地落實政策,是處理青年議題須注重的雙向互動。隨着世代交替及客觀條件的改變,青年問題會持續出現變化。政府屆時須緊貼步伐、因時制宜,按實際情况調整青年政策。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研究助理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8年4月4日)

圖片來源: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031/s00002/150938652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