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是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百歲生日。近日,《經濟學人》雜誌刊登了一篇他的專訪,與這位即將度過百歲生辰的美國元老外交家討論中美關係和國際局勢。基辛格在專訪中詳細闡述了他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憂慮。他認為,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很高,且將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文明的災難。
作為中美建交的重要推手,基辛格的人生經歷充滿着傳奇色彩。他於1923年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菲爾特市猶太人家庭,後為躲避納粹移民到美國,並分別於1952年及1954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其後留校任教,從事國際關係的研究。任教期間,他開始受到政界的注意,並於1969年至1977年期間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隨後又出任國務卿,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同時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職位的人物。
中美要恢復良性合作關係
基辛格任期內主導了美國對中國的重要外交政策轉變,為美蘇冷戰的結束作出重要貢獻。他在1970年代秘密訪華,並與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是次訪問為之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建交奠定了基礎,對於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基辛格也致力於改善美蘇之間的對話,並在1972年與蘇聯國家領導人簽署了《蘇美基本原則協議》。
基辛格的外交風格以現實主義見長,強調國家之間的外交應該基於實際的國家利益和權力平衡,並致力於達成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觀點也在他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專訪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解析當今中美關係時,基辛格就避免中美緊張局勢升級給出了三點建議。
對於美國而言,首先要做的是令局勢降溫,中美雙方重拾信心,恢復良性合作關係,並保持克制。基辛格指出,雖然中國不滿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世界格局,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尋求全球霸主地位。他同時提到中國的政治哲學更偏向儒家,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這點體現在中國領導人力求「將中國國力最大化」並「獲得世界對中國所取得成就的尊重」。美國應避免曲解中國達至民族復興的意圖,同時在涉台等問題上採取更加謹慎及低調的態度。
第二個建議方面,基辛格認為中美應該尋求能夠共同合作的議題,努力達成目標,特別是在俄烏衝突及人工智能管控方面。對於前者,基辛格認為中國調停俄烏衝突可以為中美兩國重塑互信創造機會;至於後者,基辛格認為兩國應該就人工智能管控盡快達成共識,避免因其導致的安全漏洞演變為軍事威脅及對抗。
基辛格的第三個建議,強調了兩國外交政策應與其國家利益契合。對於美國來說,這代表着採取更加務實的外交策略。令人遺憾的是,近幾年美國忽略中美合作利大於弊的事實,堅持以意識形態劃分「敵我」,利用知識產權、貿易不平衡及人權等藉口,持續通過各種制裁打壓中國,企圖將國際社會拖回50年前的冷戰格局。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在美國實施嚴厲的關稅和制裁措施下,中美貿易依存度仍高。2022年兩國進出口總額時隔三年再次打破歷史紀錄,達6905億美元。2019年至2022年間,美國對中國逆差擴大8%,增至3829億美元,創下僅次於2018年的史上第二高紀錄。這說明中美脫鈎論根本不符合市場規律,也不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
美國須摒棄意識形態偏見
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處、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等互利的核心原則。對於俄烏衝突,中國主動與俄烏雙方接觸,積極擔當調停角色。早在今年2月,中國外交部就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指出衝突戰爭沒有贏家,對話談判才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中方願繼續為勸和促談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也按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26日應約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中所承諾的那樣,派出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赴烏克蘭等國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深入溝通。中國積極斡旋於俄烏衝突的舉動,是中國貫徹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核心發展理念的體現,展現了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國擔當。
一直以來,中美關係都是當今世界最重要、最複雜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的發展將對全球格局和國際秩序產生深遠影響。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和擁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美在例如貿易、氣候變化、反恐等議題上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雙方的合作不僅對兩國有利,也有助於全球的和平與穩定。美國應摒棄意識形態偏見,放下圍堵中國的攻擊姿態;各國有識之士和政治領袖也應認清合作共贏的發展趨勢,與中國一起推動建設更加穩定、繁榮和和平的世界。
作者為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2023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