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研究院來訪及探討合作方向
施漢銘:《法律執業者條例》的修改與「海外律師」
今年二月, 我有幸獲邀參加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的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先生的晚餐演講,並拜讀了他的新作《可避免的戰爭——美國與習近平治下的中國》。這是他履新澳洲駐美國大使前夕的演講,並且選擇在香港舉行,極具象徵意義。作為研究中國逾四十年,且瞭解中國領導層思維的少數澳洲政客,陸克文在新作中表達了他對中美未來可能爆發戰爭的擔憂。這種擔憂是基於這兩大經濟體之間存在著全方位的戰略性競爭。這種競爭可能導致兩國之間的衝突和危機,尤其是在領土爭端、貿易問題、科技安全和人權等問題上。最終雙方很可能以台灣問題爲導火索,燃點戰火。目前,中美關係處於歷史上最為緊張的時期之一。美國采取了一系列單邊主義措施,包括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和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投資;在國防方面,兩國在南海和台灣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同時美國也在新疆、西藏等問題上糾纏不休。所有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和互不信任的情緒,對全球經濟和安全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面對中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崛起,與眾多支持中國威脅論的西方學者不同的是,陸克文認為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挑戰和風險需要通過對話、合作和協商來實現。中美雙方需要探索共存之道,尋找合作機會,加强彼此之間的聯繫,共同推進全球穩定和繁榮。正因為抱有這種「溫和」的主張,他也被西方政界貼上「親中」的標籤。然而,在我看來,陸克文對于中國發展及中美關係的走向僅僅保持著一種審慎及務實的看法,是「懂中」而非「親中」。這種理性、客觀的認知來源於他對中美雙方從文化到國家發展策略的深刻了解。在書中,他提出中國的「十個利益同心圓」(Ten Concentric Circles of Interest),對于西方社會認識中國,避免誤判有積極意義。首先是優次最高的三個同心圓,分別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維護國家統一和確保經濟繁榮。在陸克文看來,這三項是中國當前的最核心利益,意味著在這些領域,中國不會向任何國家讓步。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習近平絕不會妥協的,這從近年中國領導層越來越強調政治意識形態可見一斑。至於維護國家統一,中國領導層將其擺在第二重要的位置,原因在於西藏、新疆、內蒙古和台灣等問題與國家安全和長期政治遺產(legacy)密切相關,每一個都涉及到內部和外部安全的核心利益。在民族問題和對台問題上處理不當,將直接影響執政黨的威信。對於第三環確保經濟繁榮,一方面是出于增强中國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實現黨的長期執政。中央清楚的認識到,民生的持續改善才是共産黨永久執政的民意基礎,而這與穩定的經濟增長分不開。
接下來是居中的三個同心圓,分別為環境可持續性、軍事現代化,以及與鄰國和睦關係的維繫。環境問題過去被忽視,但現在已成為執政黨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國對內強調習近平的名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外突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問題的負責任態度。軍事現代化則有利于維護國家領土安全,並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和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而確保與鄰國建立積極、包容、甚至兼容的雙邊關係,將降低周邊國家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威脅,進而提升中國在整個歐亞大陸的戰略地位。剩下四個較外圍的同心圓,也是中國較可能在中美衝突中妥協的部分,則是確保中國海洋周邊的安全、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強化海上絲綢之路和改變國際秩序。陸克文認爲中國的海上戰略就是要分化美國的盟友體系,而確保海洋周邊安全的終極目標是要增强中國統一台灣的能力。「一帶一路」的建設則將擴大中國在歐亞大陸進行商品、服務、技術和重要基礎設施投資的新市場,海上絲綢之路計劃與此异曲同工。對於最外圍的「改變世界秩序」,它的重要性並不因排在最後而顯得不重要。中國自2014年起改變過往在國際舞台低調和被動的態度,轉而通過建立諸如「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機構體現中國的價值觀和影響力。這些舉措的目的是國際趨勢朝著更加以中國為核心、更加顧及中國國家利益和價值觀的方向發展。
如果中美能够找到一種共存的方式,這對于全球的和平與穩定將會産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兩國合作可以帶來更好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同時也可以爲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協調和穩定性。 因此,陸克文提出的「管控的戰略競爭」(managed strategic competition)這一概念,即中美之間的競爭必須在一定的架內進行,在雙方的「紅綫」之上展開激烈但不致命的競爭,將戰略上的敵對轉化爲以全球治理爲目標的競賽。儘管阻力甚大,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並非絕無可能。在兩國關係持續緊張的情況下,中美雙邊貿易總額仍然在去年創下新高。根據美國聯邦商務部統計,2022年美中雙邊貿易總額達6900億美元,超過此前最高的2018年的6335.2億美元。其中,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為5388億元,中國自美國進口1538億美元;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從2021年的3535億美元增至3829億美元。這些數據都間接證明,中美對抗對雙方、甚至整個國際社會,都是不利的。中美具有高度互補性,無論經貿、能源、科技、教育、人文等諸多領域,都存在廣泛合作空間,中美只有合作,才能共贏。然而,合作共贏的前提,是平等尊重。美國應該尊重中國是有自己歷史、文化的國家;尊重中國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內憂外患中,走出符合國情的發展之路;尊重中國人民在近代遭遇了文明難以賡續的深重危機後,對國家自立自强的渴望。這種渴望是中國崛起的驅動力,但它並不是以征服爲目的。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各國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反對使用武力或恐嚇手段解决國際爭端和問題。中國也支持國際法治和多邊主義,强調通過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平解决全球性挑戰和問題。令人擔憂的是,近年美國采取的,正是與中國背道而馳的外交路線:以意識形態界定敵友,以不公平貿易手段作爲打壓對手的工具;脅迫其他國家與之結盟幷挑撥離間對抗中國。20年來,美國從一個鼓吹自由貿易,開放包容的國家退化成以拉幫結派打壓別國爲目標的單邊主義霸權。但正如上述貿易數據顯示,即便美國政府用威逼利誘的方式對國內外施壓制裁中國或與中國脫鈎,兩國的貿易總額無論在特朗普時代還是過去疫情三年,都呈現上升的勢頭,中國的貿易順差更是創下歷史新高。
正如陸克文所言,國家統一是中國僅此于共産黨執政的最重要核心利益。雖然他擔心台灣問題會成為中美戰爭的導火索,但我認爲,中國的對台方針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就是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中國不承諾放弃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台灣同胞。事實上,中國對台的戰略目標和底綫40年不變,爲使用武力明確界定紅綫,正是堅持和平避免戰爭的誠意表現。如果紅綫清晰而最終發生衝突,挑戰紅綫者應負全責,這可以算是常識。如果沒有台灣當局的分裂行爲,如果沒有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的持續挑釁,台海不可能烽烟四起。美國過去數十年每隔幾年就入侵別國或支持其他國家出兵,它何曾亮出明確的使用武力的底綫?有的頂多是諸如「大殺傷力武器」的謊言而已。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原文刊登於信報(2023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