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第五波疫情來得既兇且猛。
回想去年年底,香港大部分市民以為與內地通關有望,認為兩年的抗疫之路終看到盡頭。結果沒想到,新年都沒有過完,第五波疫情就來了。
一月中下旬,香港單日新冠確診人數由個位數逐漸攀升,農曆新年過後更是呈幾何式增長,至2月23日零時,單日新增確診人數更是超過8000。糟糕的是,現實中香港本地的檢測能力幾已見頂,太多樣本來不及做檢測。
在元朗檢測站拍攝的為市民進行核酸檢測的醫務人員(資料圖/新華網)
疫情擴散,民眾生活心理壓力大增
近兩個月筆者身在香港,經歷了這個巨大的轉折。
本來已經與內地親友打好招呼,如果沒有大變化,兩地有望逐步恢復通關,到時會到內地去探訪他們。手機已裝好香港的健康碼,也在去年年底打了第三針,確保一切順利。而在香港的生活,已經慢慢開始有較大型的社交活動,各類儀式典禮也都慢慢恢復到線下舉行。
然而,兩年來大家堅持所帶來的希望,卻被極少數害群之馬短短幾星期就打破了。
剛開始是陸續收到信息,要將線下活動延後——那時大家還以為第五波疫情不會持續太久,再多努力一個月就能捱過。 但漸漸地,確診人數越來越多,要求強檢(強制核酸檢測)的範圍也由一幢大廈變成一個屋苑再到整個小區。之前幾波縱然有圍封行動,但多數不會出現更多個案,而這次圍封后基本上都會有新的確診情況出現,而且不是少數幾人,是幾十人,並且漸漸出現垂直感染的情況。
大家終於明白到,這一波疫情比想像中來得兇猛。
之後手機收到的信息,不再是活動延後,而是活動改為網上舉行——大家都意識到延後也沒用,因為第五波不是短期可以壓得下去的,沒有盡頭的延期不如改為網上快點舉行。另一方面,也因為感染人數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需要強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
香港疫情最新情況(截止2022年2月27日,圖/香港政府官網)
粉紅實心點為截至2月25日10時,香港現有強制檢測指明地方(圖/香港政府官網)
不要小看這個變化,感染的量變造成了日常生活的質變。
首先是強檢量增加后,政府開設檢測站以及檢測公司的負擔量很快到達上限。
在疫情期間筆者因為堅持地區工作,接觸的人較多,因此會定期自費做檢測,一般而言第二天都會有結果。 但最近一次在二月初做的檢測,要等三天才有結果,而我太太比我遲一天做,過了10天還沒有收到回復。 她基本上對此也不再抱期望,估計是管理太過混亂,把她的樣本弄丟了。
比較幸運的是,她可以在家工作,而很多上班族如果沒有核酸檢測出陽性,不能向公司請假。 如果檢測的日子拖得太長,而他們又恰好是無癥狀感染者,就可能在等待結果的這段時間里,繼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或到餐廳吃飯,最後可能傳染更多人。
如此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感染個案增加導致更多強檢,檢測量增加使得等待結果的時間拖長,等待期越長,帶病毒的人就有越多機會接觸人群,最終就會有更多的確診個案出現。
而確診人數的上升,也使得香港的醫療系統超出了負荷上限。確診病例太多,不可能每個都送醫院,輕症患者只能留在家中等待。但問題是香港和內地、外國的居住環境相差很遠,香港的住房很小很密集,而且大部分都只有一個廁所。病患居家隔離時食物還可以由家人專門準備,但廁所還是要共用的,這是其中一個傳播黑點。
此外,奧密克戎能做到垂直傳播,因此病患在家中等待的時候,除了有極大機會傳給家人,也會影響樓上樓下的鄰居。這又會形成另一個惡性循環:個案越多導致醫療系統超負荷,更多輕症病人留在家中等待,這幾乎等同家中傳播,結果是更加多的病人出現。這個觀察其實準確度頗高,現時新聞或社交媒體上都能看到,基本上一人測出陽性后留在家中,其他同住家人最後也多是同樣測出陽性。
因此,現時要外出工作的人都有很大的壓力,怕在外面感染后要在家中居家隔離,最後令整個家庭受感染。 特別是家中有老人小孩的,對此擔憂更甚。
例如筆者現在雖然已經不是區議員了,但因為長期服務社區,加上那區的「黑暴」區議員不顧職責避走英國,所以很多區內的居民有事仍向我詢問求助。這一波疫情雖然大家有充足的口罩,卻非常缺檢測包,因此筆者還要網羅檢測包到地區派發。到地區工作需要接觸不少人,而筆者家中有個兩歲女兒還未能接種疫苗,因此每次到地區做服務時心理壓力很大,怕萬一染到奧密克戎病毒回家傳給家人。
中央支援、社會互助
有關香港政府在這次抗疫的表現問題,習近平主席在他的重要指示中已說得很清楚,要求香港政府負起這次抗疫的主體責任。除了強調香港政府的主體責任外,重要指示亦提出「三個一切」及「兩個確保」,即:
把儘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以及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確保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香港社會大局穩定。
「三個一切」是方法手段,「兩個確保」是任務目標,做到、做好這個任務目標就是香港政府的主體責任。在這篇重要指示出臺後,香港社會可以說是安定了一些,更重要的是做到一槌定音,將香港的防疫政策確定了下來。
但儘管如此,也還是出現了從香港湧往內地的人潮。有新聞報導,深圳灣口岸有人為了回內地,寧願冒著嚴寒通宵在口岸等待;甚至有報導稱有人從香港坐「大飛」(即馬達快艇)偷渡回內地。不管這些人的身份如何,其實已經給出一個很明顯的訊號,就是他們對內地的抗疫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雖然說抗疫政策的方向已定,但香港的疫苗接種率一直偏低是個大問題。 據政府數位,到2月19日,接種三針的人才143萬,而接種兩針的人共有509萬,占香港12歲及以上人口的75.7%,數位仍是偏低。特別是報告指出,針對最新奧密克戎變種,接種三針疫苗才算相對安全。
2月19日,政府公佈了另一組數位:截至當時,香港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數為46人,當中40人沒有接種疫苗,3人接種了一針,3人接種了兩針。單從這兩組數位來看,接種疫苗的效用已非常清楚。
香港葵青,疫苗接種現場(資料圖/香港大公報)
除了中央的支援外,愛國愛港的地區領袖也在社區不斷想方法幫助香港人。例如筆者工作的屯門區,就與政府合作,舉行了為3-11歲兒童接種疫苗的活動。特別是第五波已帶走了三個小孩,而他們一直以來都沒有機會接種疫苗,所以單是這次活動,就有過百位義工回應,單天為約千名兒童接種疫苗,這也稍稍修補了因社會運動而撕裂了的社區。
除了中央支援和社區自救外,國企也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因為社區缺乏快速檢測包,筆者就向一家在港國企反應有關情況,很快就獲得幾千包檢測包的資源。據聞這次有多家國企支援香港,很多社區缺乏的物資,都能在短期內獲得補充。這其實亦是再一次驗證了我國體制上的優勢,即一方有難時,可以在全國不同地方調撥資源迅速提供支援。
這次疫情可以說是香港自回歸以來面對的最大災害及挑戰。面對這次困難,特區政府固然要承擔起主體責任,但除此之外,我們亦看見社會的各個層面在中央支援下如何自救。待這場戰「疫」過後,相信港人對「一國兩制」在港的實踐會有更深的感觸和領悟。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秘書長、前屯門區議員
原文發表於觀察者網(202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