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2019年香港多事之「秋」始於「春」

田飛龍:「一國兩制」的科學性及對台適用
梁彥婷:內地港生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2019年一開局,香港特區政府就在三隧分流、提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以及「關愛共享計劃」派發4000元補貼等民生政策上,遭遇施政危機。雖然特區政府為推動政策一再提出緩衝方案予以補救,但正是如此反反覆覆,使民眾對政府政策茫然。同時,特區政府高層之間、部門之間、特區政府與立法會之間,以及特區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也遭遇不暢,導致政府政策及管治能力受到各方面的質疑,政府誠信與權威受到衝擊,林鄭月娥特首的支持度也受此影響,而大降至上任以來最低值。這與2017年林鄭月娥競選特首期間以及就任初期表示的,在緩解政治矛盾和提升港府認受性層面實行「管治新風格」,和在經濟民生層面實行「理財新哲學」,似乎不相稱。

政府民生政策何以漏洞百出?

在香港,「民意」對於政府、對於特首來說,非常重要。雖然說在香港這樣的多元社會,任何政策都不會有社會統一的共識,但對於政府來說,是否有聽取民意,對政府認受性極為關鍵。最終,在強大的社會民意壓力下,林鄭特首承認內外交困,要反思、反省並要逐一檢視目前的多項民生政策。不得不說,2019年香港特區政府的開局非常不順——不但不順,甚至是非常狼狽。這是否注定今年是一個多事之年呢?客觀講,林鄭特首就任一年半以來,在全球經濟下行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壓力和衝擊下,在今年年初這連續的施政問題出現之前,整體的施政效果還算不錯,大體上實現了香港社會「謀發展,促和諧」的目標。但頗令人不解的是,何以在幾項民生政策上漏洞百出、左支右絀呢?

在長者綜援和三隧分流這樣的純民生問題上,特區政府提出的方案導致建制和反對派均大力反對,實屬少見。在長者綜援問題上,林鄭特首表示提升長者綜援申請年齡至65歲這一政策,不是為了節省開支,純粹是因為在人口政策中,認為隨着人的壽命延長和香港的勞動力不足,應該更加鼓勵中高齡人士或婦女去提升他們的就業比例。即便在老齡化愈趨嚴重的香港,勞動力短缺這確實是事實,但政府沒有經過普遍的徵求社會意見,以及提供安撫人心的配套政策,就提出這一方案,勢必引起社會的反彈、反對。撇開選舉因素的考量,建制和反對派議員對政府的方案不滿,實乃事出有因。

在三隧分流問題上,由於3條過海隧道流量不均,導致過海交通困擾香港十餘年。特區政府推出紅隧、東隧分別從20元和25元同加價至40元,西隧從70元減價20元至50元的「三隧分流方案」,其意圖在打破多年交通困局。但可惜的是方案欠缺周詳考慮,又未能取得社會共識。政府還試圖以顧問報告的推測來提高對社會接受三隧分流的「說服力」:政府的方案實施後,能令紅隧和東隧車龍早上縮短34%和10%,傍晚縮短42%和29%,但民眾對此卻並未消除疑慮。導致特區政府只能擱置動議,在未來繼續游說立法會議員。但如果特區政府不能就三隧分流提供比原方案更好的「補充」,要獲得立法會通過仍有不小難度。

港府面臨壓力不小

另外,2019年香港還將進行區議會選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公布後兩地融合發展將提速、圍繞國家安全立法的爭議持續、香港各政治力量加速「本土化」轉型以迎合社會思潮——特區政府面臨的壓力仍可謂不小。

以區議會選舉來看,2018年3月和11月兩次立法會補選,建制派在選舉中佔得先機,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的補選中一改多年來反對派佔優的局面。這種選舉優勢能否延續到2019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值得關注。雖然建制派首次全面主導立法會,但反對派接連在立法會補選中失利,必然會高度重視區議會選舉,為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提前佈局。戴耀廷推動的「風雲計劃」,試圖協調統籌區議會選舉中反對派集體行動以獲得更多席位,進而影響下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在該計劃的統籌下,反對派將對2019年區議會選舉「排兵佈陣」,招募志願者,炒熱選舉議題,鼓動更多選民出來投票,以提高反對派的得票率和勝選率。

港府改善施政聽民意 蕭瑟將遠去

反對派「擅長」操作政治議題,將經濟民生議題、內地與香港融合發展議題「政治化」,以此營造有利於反對派的選舉政治環境,帶動選情。反對派很有可能以結盟的方式,集中資源參加選舉,以在區議會取得更多席位。制約反對派、壓制反對派政治操作的空間,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中的統籌協調便非常重要。

以本土議題來看,「本土」思潮已滲入香港社會,主張「本土」成為香港社會的「政治正確」。如何爭取年輕人以及本土群體的認同和支持,是香港各政治力量面對的難題,也是重點。「本土化」成為香港各政治力量轉型的重點,主要體現為:政治力量內部加強對年輕人的培養,推動年輕人參選;政治力量更加重視做好基層的地區工作,關注議題更加聚焦於本土;政治力量調整政策論述,對社會訴求和關切作出回應;政治力量在選舉中往中間靠,塑造清新或獨特的形象。「本土化」的政治力量在與中央關係、與特區政府關係以及與選民的關係上,發生着變化,其在本身的政治綱領、發展趨勢以及選舉策略上也會相應調整。「本土化」的政治力量,也對中央管治香港和特區政府的施政帶來挑戰。

雖然2019年開局不利,但只要特區政府把握機會、改善施政、聽取民意,減少社會矛盾,特別是在政府政策上不要再犯或少犯低級錯誤,則「萬紫千紅總是春」,那多事之秋的蕭瑟則會遠去。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理事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9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