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林鄭月娥特首發布施政報告,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明日大嶼」計劃,這關係到未來香港發展、關係到港人切身利益。港人向來較少思考較長遠的事情,從「明日大嶼」我想到了「明日香港」,希望能從更宏大角度思考香港未來。
「明日大嶼」是要為上百萬人提供居住計劃的長遠規劃,可以說是本屆特區政府提出的「大手筆」規劃。從目前香港社會反應來看,大多數人不反對填海本身,質疑者也更多地在花費金額、環評以及欠缺前期評估等方面有不同意見。雖然「明日大嶼」計劃要10多年後才能看到成果,似乎遠水不解近渴,但這一計劃畢竟對緩解當前住房問題提供了一個未來規劃,是在用心思考如何走出香港住房困境;而對「明日香港」,又有多少人有過思考呢?
中央層面思考「明日香港」
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與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之間取得有效平衡,在確保中央權威與落實一國兩制之間取得良好平衡,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央治理香港的關鍵。未來數年將是落實中央對港管治權的關鍵時期,無論是中央、特區政府還是中央涉港部門,以及香港社會不同力量和群體,都要對此有明確認識。雖然在落實管治權的過程中可能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和挑戰,比如反對派抵制、建制派烏龍、外部勢力介入、港獨肆虐等,還有普選、23條立法等高難度問題,但正確落實中央對港管治權是確保一國兩制在港實踐不變形、不走樣的前提和基礎。
隨着一國兩制在港實踐進入「50年不變」的中期,面對香港出現的新情况、新問題、新挑戰,解決、緩解和應對這些新問題,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背景下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穩定,需要新思維、新理念、新辦法。因此中央對港政策和對港工作要抓住幾個重要着力點,積極應對挑戰和風險,推動中央政策在港「落地生根」。
中央治理香港應積極確保一國兩制在港實踐不變形走樣。從目前來看,影響一國兩制實踐變形、走樣的行為,最可能發生於政制發展、國家安全、國民教育、兩地融合等範疇。未來香港政局的變化可能遇到的挑戰主要包括國家安全的威脅、兩地融合發展的挑戰、街頭運動的衝擊、反對派對特區政府的強力制衡、建制派尾大不掉的牽制、大財團的利益壟斷引起社會嚴重不滿等。對這些影響一國兩制實踐和中央對港政策的風險和挑戰,中央應依法主動遏制、管控,並要積極取得香港社會支持。
香港層面思考「明日香港」
香港社會對「明日香港」的思考,不應僅聚焦在香港自身,而且要對中國共產黨、對一國兩制等要有清醒思考。
香港層面要思考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對中央政府的認識,也要對香港在國際、國家層面地位的認識,無論是建制派還是反對派都應有「建制意識」。這個建制意識不但是為一國兩制的建制,更是為香港未來、香港前途的建制,為港人利益、港人命運的建制。香港應思考未來發展定位,如何在國際化、本土化和內地化之間取得平衡:香港需鞏固其國際競爭的獨特優勢,但不能視國際化為全部;如何維護本土利益但不能走向激進和民粹;加強與內地融合但不能與內地城市同質化。因此最好的安排可能是,一方面強調「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也就是香港的優勢在服務國家戰略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機會;另一方面也需借助「香港所需內地所長」,也就是香港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內地優勢,包括市場容量。此外香港要思考行政主導和三權分立之間的平衡,思考政府傳統政策如何更能適應形勢變化和發展,如積極不干預、大市場小政府、量入為出等政策。
香港應尊重中共執政地位
在思考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在國家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在一國兩制實踐演進中的地位及其治國理政基本方略,是港人不能忽視的。一國兩制的實施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政府,香港應尊重中共的執政地位;即便台灣也在反思長期以來的「反共」思維和觀念是否應該調整。前不久台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中共是走改革開放路線的務實政黨,是一個有自我革新能力的政黨。中共早已不是當年搞無產階級鬥爭與文化大革命的政黨,而是一個面向全球甚至可能引領全球的執政政黨。這顯示台灣也在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中共。如果要正確理解一國兩制,不能單從香港角色出發,而近年特別提及中國憲法以及中共的地位和角色,提醒大家充分和正確理解《基本法》,不能不了解中國憲法在香港的適用和中共的領導地位。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理事、前中央政策組訪問學者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8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