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鋒:什麼是開明建制派?

黃振權:摒棄官僚思維 治港始有出路
黃俊瑯﹕曾俊華竟是中間路線的成功?

特首選舉後,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新民黨要擔當「開明建制派」,引起了大眾關注及討論何謂「開明建制派」。當然「開明」這兩字在政治學上未必有確切的定義,如果再放到香港的環境,更加有多種理解。作為新民黨的區議員,筆者在地區亦聽到對「開明建制派」的不同聲音。不妨在此拋磚引玉和各位討論,市民對「開明」的理解及期望。

開明vs.盲從

市民甲:「做開明建制派,以後就不要盲從政府了,佢有好多政策我哋都未必支持呀。」其中一種說法,認為「開明」就是不盲從政府,要有自己理念及思考。現時建制派有多人加入行政會議,當然加入有其好處,即對政策的發展有一定發言權及影響力;但同時行會成員身分,難以公開反對該會決定,如果有關政策與黨的政綱有所違背,亦只能默不作聲,在媒體中失聲即放棄話語權。如果真要成為開明建制派,在今天香港的政治制度下,似乎只能放棄行政會議的位置才有可能做到。

開明vs.封閉

市民乙:「開明啲好呀,唔好咁封閉,了解多啲世界發生緊咩事。」其實封閉不單是建制派的問題,亦是香港政圈的弊病。除了少數政治人物外,香港的政治人物往往只關注香港甚至是地區事務,肯關心中國國策已是少數,更遑論與世界政圈接軌。

或許是建制派之前經常指摘反對派勾結外國勢力,導致自己對與世界接軌亦有抗拒。但放眼今天世界,各地各級的從政者都有跨國交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國際外交等層面。與其不斷指摘反對派勾結外國勢力,建制派反應破除現時的自我封閉,不要再劃地自限,多到其他地方交流,提升自我論政水平之餘,亦要爭奪對一國兩制等議題論述的話語權。

開明vs.保守

市民丙:「你講到要開明,咁以後做事要加把勁,唔好再太過保守啦。」「保守」這兩個字在香港的語境往往代表不思進取,含意負面。但在政治學中,保守相對的不是進步,而是激進。即保守不是反對進步,而是認為現行制度及價值仍有其可取之處,有問題可逐漸改進,反對一下子顛覆現時的制度。現時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循序漸進」亦是政治上保守的體現。可以說建制派本身是保守的,雖然保守的不代表一定是建制。

簡而言之,開明建制派在原則上當然仍支持一國兩制及尊重《基本法》,但絕不應盲從香港政府的一切決定。建制派愛國愛港的立場,不應表現在「凡是政府提出的都要支持」這種態度上。其次是不能故步自封,應要與國際政圈接軌,爭奪更多話語權。但無論如何,即使是開明建制派,主張仍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改變,特別是看到現時香港因這幾年的激進行動引致社會撕裂,我們應明白過度急進未必適合現時香港。

以上是筆者對開明建制派的定義,當然不一定每人都認同,不過這種反省卻是建制所急切需要的。而如果願意作出更多嘗試,為建制派找出更多空間,相信無論你是任何黨派,都是「開明建制派」一分子。願與各位建制派的朋友共勉之。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