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王曦影:支援內地港生 助增對國家認同

何建宗、夏瑛:在內地工作的港人面對「三座大山」
Eric Li: 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近日發表《港人內地讀書就業身份待遇問題研究》報告。本會連同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於2017年5月至10月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進行研究。

研究共收回1,154份問卷,涵蓋三地40所高等院校,並與超過100名港生進行深入訪談,為至今規模最大的同類研究。本文集中討論內地港生面對的問題。

「港籍」與內地港生 畢業去向不同

何謂「港生」?這個問題的答案要比想像中複雜得多。首先,在2012年內地實行「免試招生計劃」以前,大部分持香港身份證的同學都需要考一個「港澳台聯招考試」才能到內地大學讀書。這個「聯考」既非內地的「高考」,又跟香港的文憑試不一樣,是需要專門準備的。

而過去經過「聯考」進入內地大學的,大多數是在內地長大和讀書的香港人——可能是「單非」子女,可能是一家人移到內地工作或者從商,也可能是取得單程證後返回內地的學生。他們被稱為「港籍」,與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區分。2012年後,隨着「免試招生計劃」,「校長推薦計劃」等措施落實,到內地升學的本地就讀中學港生數目愈來愈多,每年大約1,400人,接近通過「聯考」入讀的1,700人。在本研究的受訪者當中,約55.6%的本科生是在香港就讀中學的港生,在內地就讀中學的港籍,則佔44.3%。

這個成長背景的不同導致他們無論在畢業後去向和對各種問題的看法都有差異。以畢業後去向為例,內地長大的港籍學生畢業後打算回港(包括工作和進修)和留在內地的比例是31%:38%;而港生回港和留在內地比例為56%:22%,反映後者留在內地意願較低(見表)。然而,內地港生無論在內地或者在香港找工作,都遇到不少困難。內地方面,由於港人需要申請就業證,減少不少內地企業招聘港生的意願。香港方面,香港人對內地畢業生的學歷認可仍然有不少誤解或歧視,因此不少港生都打算回港讀碩士,以達到所謂「洗底」的目的。

就內地讀書的感受而言,香港學生的態度整體上頗為正面,有60.8%的受訪者感到比較滿意及非常滿意,而表示比較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的只有5.4%。以北京、上海和廣州比較,北京學生滿意度最高,其次為上海和廣州,其比較滿意及非常滿意的百分比分別為70.6%、59.5%及58.2%。當問及如果再選擇一次,是否還會來內地讀書時,近70.0%的受訪者表示仍會選擇來內地讀書。其中61.2%的受訪者仍會選擇所在城市,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他們對現在生活的城市之學習環境表示認同。

比較有趣的是,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曾與內地人談戀愛,而當中亦有接近一半的人擁有10個或以上關係好的內地朋友。這從側面顯示內地港生融入內地情況比較理想。

除了本科之外,亦有一定數量的港人在內地升讀研究生,估計約2,000人。在內地讀研究生的香港學生大多是在內地高校讀本科,比例高達90.6%,這可能跟他們比較適應內地的讀書環境有關。研究生畢業後的首選取向與本科生的截然不同,更多的人傾向於留在內地發展,其中54.1%的人首選內地找工作。而在選擇繼續深造的人群中,3.5%的人首選內地深造。

大學升學資助 應涵蓋內地港生

特區政府於2014年7月推出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提供資助予於指定內地院校修讀本科學位的香港學生。計劃分為經入息審查資助及免入息審查資助,前者會視乎學生需要而提供每年15,000港元的全額資助或7,500港元的半額資助;後者則為合資格的學生每年給予5,000港元的定額資助。計劃要求學生須在香港接受及完成高中教育。然而,計劃卻忽略了在內地修讀高中課程的香港學生。他們佔內地港生的比例估計達60%以上。

隨着香港和內地的交往和融合程度提升,「福利可攜性」(portability of benefits)愈來愈受到重視。在安老政策上,香港政府已經推行了名為「廣東計劃」的高齡津貼計劃,讓已經定居廣東的長者可以申請高齡津貼。而長者綜援計劃更涵蓋廣東和福建。

既然政府在安老方面允許「福利可攜」,同樣原則應該適用於在內地就讀中學的港生。我們建議,政府應取消須在香港完成高中課程的申請條件,並以補交在內地完成高中課程的證明文件作為替代,使更多內地港生可以受惠。

由於兩地學生在高中階段時的數學基礎不相同,香港學生在進入內地本科後難以適應高等數學的學習,很多同學曾經不合格及重修,打擊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內地就算是文科或者法學主修也需要修讀高等數學,而香港從高級程度會考轉為文憑試以後,數學的水平卻下降了。

港生數學水平遜 內地高校應支援

有意見認為,個別院校可以另設較為容易的數學課給港澳學生,但我們認為這樣不可行也不理想。香港同學在進入內地高校時已經享受到相對內地同學優越的入學條件(如免試招生),特定降低對香港學生的要求對他們融入內地沒有幫助。我們認為,內地高校應該投入較多資源重點支援港生在數學必修課出現的問題,包括小班輔導、組織學長或研究生個別支援等措施。

港人在內地遭受不同待遇有其歷史原因,但回歸20年,很多因身份出現的不同待遇和行政管理障礙還沒有撤銷。他們不少都有「國之內,境之外」之歎(身處自己國家之內,但被定義為境外人士)。我們認為,大學本科四年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香港學生在內地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除了對於他們自身有幫助以外,他們回流香港也能對香港對國家作出很大的貢獻,長遠來說有利於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

作者何建宗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王曦影是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原文載於《經濟日報》國是港事版 (201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