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人才哪裏尋?

王沂嶠:福利跨境:一國兩制實踐新課題
好文分享:周永新-年輕人的困局——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在北京回香港的航班上,北京一份報紙的頭條“北京將爲人才提供住房支持”吸引了我的注意。北京已經是一個接近3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當地樓價超高,雖然以呎價計算仍然較香港低,但以居民的負擔能力和人均工資計算,相信市中心樓價肯定高于香港。北京的“人才住房”政策對香港有沒有啓示?

首先,爭奪人才不只是北京的問題,全世界都在爭奪。各個國家具體情况千差萬別,但都面臨類似的難題:傳統産業發展緩慢,急需高新科技和金融等高增值産業人才落戶,以推動經濟轉型;而人才和各大城市的關係可以歸結爲:城市想吸人才、人才住屋難、但當地居民住屋也難;一個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不能沒有住房配套,但這些措施又不能(過分)影響當地居民的住房需求,如何平衡實在是個大挑戰。

北京的人才住房政策可歸結爲幾點:首先,把人才的定義下放到地區和産業園區,而幷非統一標準;第二,人才住房主要有三個措施,包括公租房、共享産權房和租金補貼;第三,有關住房(無論租或買)不能“外流”,只能循環租給或賣給符合標準的人才類別,壓縮投機炒樓空間。所謂“共享産權房”類似香港的居屋,原來目的是滿足市民的“上車”需求,現在加上吸引外來人才的任務。內地有些地方(如珠海)甚至推出高端人才在當地工作滿十年贈送餘下産權的措施。

反觀香港,特區政府雖然在最近開放和簡化了創科人才來港的限制,名額1000人。然而,我們仍然沒有吸引人才的住屋政策,更遑論配偶子女的配套措施。筆者承認,特區政府首要仍是滿足本地居民的住屋需要,但對于諸如人才租屋補貼等措施則應該積極考慮。現在大灣區各市都推出優厚人才政策,包括住屋政策,政府不能對此視而不見,因爲人才的市場是世界性的。我們崇尚“市場經濟”,因此在人才市場爭奪戰之下,更應該多瞭解周邊地區的最新措施,不能落後于人。過去我們在“積極不干預”政策下,錯失了很多爭取優秀企業落戶的機會,如果連爭奪人才戰也是迷信“純市場”决定的話,將來會後悔莫及。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
原文載於《AM730》所爲何事專欄(2018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