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周永新-年輕人的困局——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何建宗:人才哪裏尋?
甘文鋒﹕中國應以3種心態面對貿易戰

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21 周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慶祝酒會中致辭,對年輕人有以下的說話: 「培育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視野,對社會有熱情、有承擔的新一代……」相同的話,特首在去年第一份施政報告中講過。在酒會致辭中,林鄭月娥並沒有說她的期望已達到,她強調政府必須有耐心,培育青少年是政府長遠的目標。

特首對年輕人的期望可以達到嗎?看來實際情况並不樂觀:今天的年輕人大多國家觀念薄弱、對香港欠缺歸屬感、看事物少有國際視野。特首對年輕人的期望,為什麼與現實看到的年輕人會有這麼大的分別?答案當然不會簡單,但今年2 月,政府統計處根據2016 年人口普查結果,發表了一份關於青年(15 至24 歲)的專題報告,我們或可從其中理解今天年輕人的狀况,得知他們為什麼與特首的期望有這麼大的差距。

首先,經過幾屆特區政府的多番努力,青年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了。表1顯示,2006 年時擁有專上教育程度的青年只有31.3% , 2011 年增加至39.3%,2016 年達到50.9%。相反,最高就讀程度只有初中及高中的青年,從2006 年的67.9%,下降至2011 年的60.2%,2016 年是48.9%。換句話說在過去10 年,只擁有中學教育程度的青年,由差不多70%減至一半以下,而今天兩個青年之中,有一個達到專上教育水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攻讀學位課程的青年,2006 年時只有16.8%;10 年後,2016 年躍升至31.1%。那就是說未來人口中,3 個人將有一人是學位課程畢業生。

表2 列出的是青年工作人口教育程度的分佈。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過去10年,青年工作人口不斷下降:2006 年仍有近36 萬人,2011 年是30 萬人,2016 年是近29 萬人。青年工作人口減少,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香港整體青年人口下降;二是繼續讀書的青年多了,出來工作的便相應減少。

青年工作人口中擁有專上教育程度的,從2006 年的37.9%,增加至2011年的50.3% , 再上升至2016 年的61.4%。其中學位課程的增幅尤其顯著,2016 年時就業青年中有34.4%的最高教育程度達到學位課程水平。預見未來,香港工作人口的教育水平將不斷提升,會否做到「通街都是大學畢業生」,昔日的笑話,看來今日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

就業青年的收入與期望不符

年輕一代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必然有更高期望:盼望入職時的收入起薪點有增加、自己和家人的居住空間寬敞些、自己的生活有更好享受。但當他們畢業出來工作後,發覺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質素,卻普遍低於他們求學時的期望。表3 是青年工作人口的收入分佈:2006 年就業青年每月從主要職業得來的收入,63.3%(約23 萬人)在8000 元以下,35.6%(約13 萬人)在8000 到2 萬元間,2 萬元或以上的只有1%。2006 年離開SARS 只有兩三年,香港的經濟有待復蘇,剛出來工作的青年一般收入偏低不足為奇。

到2011 年,每月賺取8000 元以下的工作青年佔44.8%,可見賺取低薪的青年明顯減少;8000 至2 萬元佔52%,2萬元收入或以上的增加至3.3%。政府於2011 年引入最低工資,到2016 年,月入8000 元以下的就業青年減至28.1%,大部分青年(63.7%)收入在8000 至2 萬元間;月薪2 萬元或以上的增加至8.2%。

表面來看,過去10 年,就業青年的收入似乎有改善;但深入一點分析,可見就業青年的收入增幅並不與他們在學歷上的提升相若:特區成立時,不到20%工作青年完成專上教育,現在是六成以上,但他們的收入,扣除通貨膨脹和最低工資等因素,其實是原地踏步。

現實的情况是:現在擁有專上教育程度的青年,入職後多只能躋身收入1萬至1.5 萬元的中下階層。年輕人以這樣的收入,他們仍是單身時,勉強還可過着表面優悠的生活,每年或可到日本旅行一兩次,但他們難有獨立的生活空間(2016 年的數字是94%青年與父母同住) , 借貸度日也在所難免。而令他們沮喪的是,未來的收入看來也難有躍升的機會;若要在短期內成家立室,除了「靠父幹」,實在沒有其他途徑。

工作青年只能躋身中下階層

期望與現實不能分割。年輕人也希望自己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視野」, 但當他們接受了專上教育, 而求學的旅程又往往是迂迴曲折,有些更因此負了一身債。到他們出來社會工作,卻發覺賺取的報酬並不是他們擁有的學歷所期望得到的。這種學歷與收入的落差,年輕人會甘心嗎?他們看到政府只顧不斷增加專上教育課程的數目,卻沒有理會他們畢業後的出路和未來。幾屆特首做的,是呼籲他們「北上」尋找機會。但離開自己熟悉的香港,箇中辛酸,特首明白嗎?

香港特區成立21 年,政府的教育政策提升了年輕人對自己的期望,也提升了他們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但受過專上教育的青年面對的現實是:憑藉教育「上流」只是騙人的神話,大學畢業並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如果年輕人因此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對國家和世界充滿疑惑和不安,是他們錯了嗎?還是政府的教育政策走歪了路,沒有首先做好基礎教育,卻好大喜功地貿貿然發展專上教育?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8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