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馬英九「祭祖之旅」書寫和平發展新篇章

本智庫到訪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
騰訊研究院來訪及探討合作方向

馬英九來了,時隔36年,從1987年台灣「解嚴」一直到2023年的當下。這是清明「祭祖之旅」,在中國文化中,「慎終追遠」是美德,甚至是做人的基本資格,而「數典忘祖」則是惡行,是人的價值的自我否定。台灣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有歷史、有根據、有特色的,馬英九先生也是熟知並謹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治家與實踐家。

祭祖既是「修身」,也是「齊家」,「一個中國」傳統與框架下的政治家明晰此道,並在此基礎上「治國」乃至於「平天下」,知行合一地踐行完整的君子人格與實踐責任。在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基礎上,兩岸和平發展可以重回「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軌道,可以繼續以大交流、大交融溝通民心、增進認同、凝聚共識並逐步積累和平統一的綜合條件。

在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兩岸和平發展進入了某種「黃金期」,外交休兵、ECFA以及服貿協議等,是兩岸經貿合作與融合發展的重要進展。但這一切卻是在台灣社會「本土化」風潮狂飆與外部干預勢力阻撓下發生和發展的,其風險性可想而知。2014年3月,台灣先於香港「非法佔中」而發生所謂的「太陽花學運」,其目的在於阻斷兩岸服貿協議並為民進黨「青年世代」的政治出場做預演和動員。「太陽花學運」造成了兩個嚴重政治後果:其一,兩岸經貿合作與融合發展進程受阻;其二,國民黨選情危困,支持率和政治認同度下降,民進黨出現全面執政的趨勢和挑戰。

馬英九曾在《八年執政回憶錄》中指責太陽花學運誤台,對兩岸和平發展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但也對這場運動背後的深層次社會心理與青年人認知形態給出了某種「同情的理解」,即大陸與台灣是大型經濟體和小型經濟體的關係,兩岸深度交融走得太快給台灣帶來不安全感,台灣社會有強大勢力要拉開兩岸距離,冷靜思考並保持安全感。但冷靜之後呢?是反方向的「台獨式」狂飆突進嗎?作為台灣地區民選領導人及篤信民主價值的政治家,這種換位思考的理解實在是太過善意了。從民進黨2016年全面執政以來否認「九二共識」與倚美謀獨的惡劣態勢以及對台灣社會青年人的思想與人格誤導毒害後果來看,2014年的那場運動被反思檢討得還不夠深刻,其對台灣民主的民粹化及青年人「去中國化」的長遠負面影響未能得到合理評估與矯正。民進黨利用並放大了那場運動的政治遺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進程造成了嚴重損害。

馬英九先生此行首要的是祭祖之旅,本質是和平發展之旅。為了迴避民進黨的肆意指責和阻撓,以及珍惜此次兩岸互動的歷史契機,大陸方面的議程制定和活動安排盡量降低了「政治能見度」,而以歷史文化、抗戰精神、青年交流等偏軟性的主題為主。馬英九先生將個人與大陸的「血緣聯繫」跟國民黨對抗戰的民族性貢獻及台灣青年與大陸的社會文化聯繫有機結合起來。儘管刻意降低政治能見度,但馬英九先生本身就是富集多種符號與意義的政治家,其祭祖之旅的政治內涵與影響是無可迴避的。這可以視為兩岸長期歷史互動的一種特定智慧,即以非正式的方式嘗試溝通解決正式的問題。「九二共識」就是這樣誕生的。儘管歷史來看兩岸存在正統性之爭,存在對「一個中國」代表權的競爭,但對「一個中國」本身並無異議,且可以在這一前提下以授權模式的「兩會」(海基會與海協會)機制達成二十餘項兩岸經貿文化合作協議。這不是外交,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國際法實踐,而是中國人的文化與政治智慧的實踐運用。

兩岸同屬一中,在歷史文化的深層心理上認同「大一統」與民族復興的正當性,具體的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分歧可以暫時擱置,未來解決也可以通過「一國兩制」這種創造性的憲制方案加以靈活處理。「一國兩制」本為台灣問題提出,但長期以來實踐條件不完全具備,而在港澳的先行先試給台灣方案帶來了信心與可能性。「一國兩制」一直是兩岸之間政治競爭和話語權鬥爭的核心概念,即便是國民黨執政也未直接認同「一國兩制」,民進黨更是對「一國兩制」予以全盤否定和污名化,並利用香港修例風波進行政治操弄,阻撓台灣社會特別是青年人接觸和認同完整的「一國兩制」。但實際上,面對兩岸之間的統一問題和治理問題,全世界的政治經驗中唯有「一國兩制」是最符合整體國家利益並對兩岸各自制度存續最為有利的。當然,「一國兩制」在港澳與在台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有所不同,台灣作為規模與國際影響更大的民主化和現代化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接受需要有一個心理建設過程,需要有對「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的連續一致的理解和認同,需要對大陸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道路和方向的基本理解與肯定。「一國」發展得越好,其政治文明程度和國際地位愈凸顯,總體上對台灣社會包括青年人的吸引力就會愈大。             

與1987年「解嚴」時刻相比,2023年的中國已是世界經濟第二位的強國,在政治制度與社會發展方面進步很大,並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全人類的和平發展作出越來越大的觀念性和制度性貢獻。這就使得「一國」不再是刻板甚至「專制」的固化印像,而是開放、民主、負責任、全球化的鮮活形像。但這種「一國」形像的轉變,在台灣卻是極其困難的,因台灣長期的對抗性政治宣傳、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濫權操作以及教育、文化、傳媒層面的信息繭房效應,要全面準確認知和認同「一國」還需要大量有耐心和有創意的實踐推進。

馬英九先生的此次「祭祖之旅」就是帶著台灣人看大陸的歷史文化溝通之旅,最終逐步達成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最佳目標。此行的有關議程集中體現了如下的和平發展實踐推進意義:其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象確認與認同建構,祭祖之旅的路線、儀式、話語及互動實踐將印證和推進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追憶和認同熱愛,並對「一個中國」原則起到修復鞏固的效果;其二,對抗戰精神的緬懷與肯定,這是對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價值的重申,也是對和平主義與民族復興的凸顯,其中國民黨的歷史遺產、歷史貢獻及其精神價值可以得到合理評價與認可,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的一部分;其三,兩岸青年代表的互動交流,談歷史,談國家,談民族,談文化,談理想,談創業,談中國與世界,在台灣青年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中催生出衝破本土意識形態桎梏的新共識,激勵兩岸青年人共同對民族復興與人類和平發展負責;其四,開啟兩岸大交流、大交融的和平發展新篇章,民進黨台獨主義遺毒在台灣社會逐步顯露,兩岸關係惡化對台灣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美國干預損害了兩岸和平統一基礎,台灣有識之士不願意陷入戰火,和平統一仍是最佳選項,這些道理和利害關係需要講清釋明,唯有大交流、大交融才能破除民進黨台獨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隔離兩岸、固化割據甚至推進台獨的政治圖謀,而馬英九先生的祭祖之旅無疑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整體來看,「祭祖之旅」是破冰,是相向而行的善意,是兩岸中國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中國智慧與中國人格的閃光。但我們也要客觀看到台灣問題的危險處境和衝突風險。兩岸關係在近些年始終存在兩種前途和路線的歷史與政治競賽:一種是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光明道路,另一種是長期割據與內外勾結的分離道路。對中華民族的長期文明與歷史而言,割據、分離是短期和例外,大一統和民族復興是長期和常態。民進黨「台獨」勢力活在中國大歷史進程的短期例外狀態,活在本土主義與外部干預主義的間隙性結合狀態,看不到歷史大勢和正義方向。馬英九先生對中國歷史文化與統一大勢的理解和認同是值得肯定的,其祭祖之旅的和平發展意義也完全值得高度肯定。但台灣問題仍然是「小兩岸」(大陸與台灣)和「大兩岸」(中國與美國)歷史與政治矛盾鬥爭的最敏感點和最大風險點,甚至美國試圖將台灣打造為「東方烏克蘭」,實行焦土化的代理人戰爭模式,以最大程度消耗和阻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可能不經過歷史鬥爭甚至犧牲就輕松達成。馬英九先生此行緬懷先祖,紀念抗戰英烈,而無論是先祖,還是英烈,都曾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犧牲與貢獻。我們要學習傳承歷史文化精神的精髓,團結兩岸中國人為民族復興共同奮鬥,並對兩岸完全統一作出積極貢獻。

總之,2023年兩岸關係整體回暖已揭開帷幕,儘管阻力重重,關山難度,島內台獨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破壞阻撓不斷,但大道與正義無法阻止。祭祖之路通向和平發展,和平發展通向和平統一,和平統一通向民族復興,民族復興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善意而智慧地追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給出兩岸共同參與的創造性空間,但我們也時刻保持歷史與政治的清醒,對一切「台獨」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保持戰略戒備和制度打擊的精準性和行動能力。兩岸中國人要爭氣,要努力,要善於合作,要共同對外鬥爭。「台獨」與外部干預的路窄了,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路就寬了。寬窄之間,是人的智慧與民族的智慧,是兩岸中國人的心靈契合與自信實踐。馬英九先生的祭祖之旅正在開啟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新階段與新篇章,我們誠意期待並勉力奮鬥。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秘書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原文發表於橙新聞(2023年3月28日)

圖片來自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