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至穎 : 香港問題須對症下藥

何建宗 : 跨境福利可以解決「高高齡」問題嗎?
田飛龍 : BNO法律變質之爭的緣起與終局

2020年11月25日,香港特區政府今年的施政報告千呼萬喚始出來。從施政報告可見,港府除卻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更積極加強國際聯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投入到雙循環經濟大局。施政報告展示出港府來年行動方向和角色定位。

鞏固金融中心地位

首先,施政報告展示出港府在政府角色轉型方面的決心,需要經濟復甦作為政績,把握時機重塑議會政治典範,提升管治威信。施政報告中,特首倡議政府在規管和提供服務,更要扮演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正是執政風格轉為積極有為的體現。全國人大推出香港國安法,延後立法會選舉,取消「港獨」分子的議員資格,使得「泛民」陣營在立法會的勢力頓時大為萎縮,港府的政治阻力隨之減少,議政效率大為提升。港府與立法會應緊密合作,促成議會推崇具備參考價值的諫言,以政策成效為依歸。只要香港來年藉此在控制疫情和經濟復甦上脫穎而出,便有了充分的論述基礎,改變民眾推崇的政治文化,盲目反對的政客便無立足之地。如是者,政通人和,經濟復甦,計日可待。

其次,施政報告直指香港經濟增長的根本障礙:國家認同和疫情。過去一年,香港風雨飄搖,修例風波帶來的社會動亂,新冠疫情肆虐,經濟蕭條。社會動亂與疫情都阻礙了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故此2019年香港GDP首度下跌1.2%,港府預期2020年經濟收縮6.1%。目前港府收緊入境管制措施,要求高風險群組接受強制檢測,疫情應對上可謂盡心。修例風波中大量學生被捕,足見教育在國家身份認同上做得不足。通識科則是破壞國家認同的禍根,在教學過程中名義上強調批判思考,缺乏堅實的知識,教師與教材中對國家的保留和政治參與的推崇,考題中盡是給出少量資訊,便讓學生作出判斷和作答,實則鼓勵學生妄下斷論,衝動之下走向街頭,這些都是重要原因。施政報告着力於教育,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正是撥亂反正之舉。

港府在施政報告中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國家雙循環經濟的大局,確保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如今全球經濟受困於新冠疫情,唯有中國迅速控制疫情,保持經濟增長。中國將會力行借助內需維持經濟發展,擴大開放吸納國際資本和人才,務求技術創新體系成形,促成產業升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簡稱《方案》),莫不體現了這個戰略。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便是作出貢獻的關鍵。擴大港股市場與內地科創板的互聯互通選股範圍,加快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推動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房託基金),促進私募基金的發展和家族辦公室業務,都是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舉措。

發揮本土學術優勢

與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似,發揮學術優勢也是港府在施政報告中發揮香港所長,應國所需的舉措。與韓國、日本、美國在高科技產業鏈相比,中國的技術水平借助政策和市場規模的優勢,雖然門類齊全,有個別尖端技術,但整體而言只是處於中游。要有所突破,中國便需要更堅實的基礎研究和教育。院校排名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在11月26日公布2021年亞洲大學排名,香港院校共有八間本港大學上榜,基礎研究的優勢雄厚。港府推出20億元為期五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海外傑出科研人才來港從事科研工作,加強香港院校的人力資源;12月將會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為技術創新帶來了需求;推出「智方便」一站式服務平台,提供多項政府及公共事業電子服務,將會有效整合科創政策。這些政策都有效發揮和壯大香港的學術優勢,應國所需。

其中,香港經濟的未來在於青年,施政報告協助青年以就業和創業融入大灣區,都是具備遠見的做法。香港經濟發展的未來在於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準備自己的知識技能和人脈網絡,是關鍵所在。港府在施政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企業聘請2000名大學畢業生走入灣區粵九市工作,跨境工作吸收兩地優勢;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令他們有機會借助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發揮才華。這些舉措都擴大香港科創界未來發展的人才基礎,成為香港與灣區粵九市之間的重要紐帶。

然而,政府應就着施政報告的工作,隨後公布明確的時間表,以便市場配合。如今施政報告提及的經濟措施甚多,為數不少都需要與市場協調。訂立和公布明確的時間表,能令公務員更清楚工作的優先次序和確保執行力,市場也更容易與之配合,促進工作進度和落實成效。如是者,特首才能在來年回顧上有政績可供匯報,藉此重構港府的管治威信。

加強國家身份認同

港府訂立工作時間表之際,抗疫與加強國家認同是首要任務,其次是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學術優勢,最後是灣區青年發展,後兩者應因應疫情,先做好前期準備。抗疫與加強國家認同是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越快完成抗疫清零和形成有效控制機制,便有更寬裕的時間發展經濟,應列為首要任務。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學術優勢是奠定香港經濟發展的競爭力,重要性緊隨其後。疫情尚未受控之時,港府與對應部門應先初步準備好工作時間表、聯絡清單、應變方案,展開初步聯繫和線上工作的協商,一旦控制疫情便可加強力度進行;青年發展對經濟影響主要在於潛力,重要性隨之其後,港府可在灣區就業和創業的工作計劃和搭建資訊平台,進行前期推廣,在香港開展的事務可以先初步進行,香港疫情受控,灣區粵九市那邊完成對接機制,再進一步推展。

總括而言,港府需要經濟復甦作為政績,提升管治威信。施政報告的政策直指國家認同和疫情控制,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學術優勢是發揮香港所長,應國所需的重要策略。然而,政府應就此隨後公布明確的時間表,以便市場配合。工作優先次序為抗疫與加強國家認同、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學術優勢、灣區青年發展,後兩者應因應疫情,先做好前期準備。

原文載於《大公報》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主席、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