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大灣區的福利可以流動嗎?

甘文鋒:如能改善民生 更樂做大灣區人
何智華:課程大綱以外 中史科的重要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快將出臺,無論是九加二或者“四流”(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香港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但規劃的出臺只是第一步,要大灣區真正“落地”,還有大量障礙要克服。在“四流”之中,人流肯定是最重要的,而人流是否暢通的關鍵,是香港人的福利能否跨境流動。

作爲市民或者公民,他或她從小到大都可以享受各種福利,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教育、醫療和退休保障。一般來說,只要擁有當地的居留權或者公民身份,就可以享用。在香港來說,主要的分別是永久居留和非永久居留人士,標準是連續居港是否達到七年。

大灣區帶來的挑戰是,人是流動的,但福利是地域性的。香港人到了大灣區,應該享有大灣區當地的福利,香港的福利,還是兩者都有?或者兩者都沒有?這就牽涉到福利跨境可携性的問題。過去香港政府對於把政府財政使用到境外非常抗拒,既害怕經費用得不當,也怕尊貴的議員們反對或者質疑。但是,這個局面近年有小小突破,隨著“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的實施,香港人到兩個省養老可以領取“生果金”,政府會委派一個社福組織進行核實工作。至今領取的人數有1.7萬人。之所以說是“小小”突破,是因爲政府仍然是把生果金存到長者在香港的銀行戶口,而不是內地。人跨了境保留了資格,但錢還是過不了河。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有就讀於廣州的香港學生發起簽名運動,呼籲政府給予他們車船優惠。原來現時只有就讀於香港院校的大學生可以享有學生票價優惠,這批內地同學擁有香港身份證,家人也有工作和納稅,爲甚麽不能享有優惠呢?

這裏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人享受當地福利,是以他的身份界定,他的居住地界定,還是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香港長者現在可以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醫療券,香港兒童也可以在內地享受義務教育,這些突破固然是好事,但要大灣區真正能够成功,福利可攜的問題必須解决。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
原文載於《AM730》所爲何事專欄(2018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