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中「搶人才」「搶企業」,展現出新一屆政府的遠見和魄力,突破過去保守內向的思維。除了政策,更增設「人才服務窗口」、「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並要求駐內地和海外辦事處主動走出去「招商引資引才」,設立量化KPI。事實上,以一個國際大都市來說,香港的外來勞工比例是相當低的,只有12%,其中外佣佔8.8%,其他外籍人士只有3.2%。政府今次的決心、力度和誠意毋庸置疑,但措施是否足夠有效,「人才」又是否買賬呢?
這一系列措施如果以門檻高低劃分,可以分成低、中、高三類。其中,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税的門檻無疑是最低的——只要在香港住滿7年即可退稅,並無附加要求,而這裡合資格人才,指的是原有及新增的幾個人才計劃下引進的人員,從目標對象來看,範圍比較寬泛。中門檻政策則包括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將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另以試行形式擴展該安排至本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的畢業生,為期兩年,以及延長在現有和新增的輸入人才計劃下的人才工作簽證期限至最多三年。中門檻政策的目標是較高端人才或「人才潛力股」,即年青大學畢業生。「高端人才計劃通行證」(高才通)中有關吸引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的措施,也是異曲同工。
至於高門檻政策,當屬高才通中要求申請人年薪過250萬港幣這一條。政府推出的這項措施,相信是借鑒了新加坡近期推出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計劃(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這項簡稱ONE Pass的政策要求申請人過去一年的月薪需達到3萬坡幣(年薪約200萬港幣)。高才通的要求更高出50萬,此類高端人才本身實力頂尖,或者生財有道,或二者兼得。他們除了帶來技術,更會為香港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商機。
既然我們參與的是搶人才戰,便必須知己知彼:假如我是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的高科技人才,我為什麼去香港,不去廣州深圳呢?無疑香港實施「一國兩制」,連同世界,是深圳廣州未能比擬,但當地也願意付出相當豐厚的物質鼓勵。以廣州為例,不分專業,本科生落戶黃埔區可得2 萬住房補貼,碩士生 3 萬、博士生 5 萬元;南沙區給予本科2萬,碩士4萬,博士6萬的住房補貼,且博士後科研人員可獲得一次性科研經費10萬元以及每年8萬元生活補助。
香港政府對於這種現金補貼一向興趣不大。此次施政報告提出對具有博士學位的創科人才提高生活津貼及提供住宿,但範圍過於狹窄,而香港土地有限,人才公寓肯定是杯水車薪。創科固然重要,但香港要建設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絕不是靠某一種人才就能做到。因此,我建議特區政府推出高才通加碼版,即高才通+,所有擁有世界百強博士畢業學位的,一律給予一次性補貼港幣10萬元。無論稱為補貼也好,住房資助或者「安家費」也好,至少表達對各領域人才的重視,對他們來港找工作期間的開支給予支持。香港人願意讀碩士的不多,讀博士的更是少之又少。無論是創科、學術研究、教育以至文化藝術,這批高學歷生力軍將可以協助香港更快達到建設八大中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