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至穎:港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大有可為

Henry Ho: China takes bold strides on own path of modernization
本智庫全力支持第二屆「新世代國際傳播高端論壇」活動

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新理念。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西方社會對現代化進程的話語權壟斷,更是理解中國發展動向的重要概念。中國並非照搬西方模式發展現代化道路,如今經濟規模已躍升為全球第二,故此中國式現代化值得全球關注。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植根於自身獨特的歷史與國情。報告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立足於中國獨特的國情需要: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社會需要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需要保護環境,力求在國際形勢穩定和平的背景下發展。這意味着,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和平的國際形勢下進行的,故此和平發展道路是其成功經驗;國內各地區與不同群體的發展不平衡,存在共同富裕的社會需要,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精神文明的需要;中國在發展工業對環境造成衝擊,需要保護環境。中國式現代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經驗,打破迷思。當代西方往往將現代化界定為邁向自由市場與民主政治結合的社會進程,而社會傳統往往與現代觀念衝突。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更將這種現代化理念,強加於全球各國,出現種種不良後果。例如索馬里、伊拉克和印尼等國全然移植西式民主制度後,忽視了當地社會的需要,結果激化社會衝突、民不聊生。

中國式現代化也可為西方社會提供借鑒經驗。西方社會可借助他山之玉,打破其對西式民主與自由市場的盲目崇拜,正視自身社會問題。西方社會自金融海嘯以來,因未能落實社會追求共同富裕的訴求,衍生極端民粹主義和社會撕裂,進而將內部矛盾轉移為對外衝突。近年來更是通過政治干預扭曲市場,打破過去所堅持的自由市場規範,藉着貿易戰和經濟制裁撕裂全球供應鏈,如今美歐皆因此承受高通脹低增長的惡果。如果西方社會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反求諸己正視共同富裕的訴求,解決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衡的問題,那麼西方社會依然可承接中國供應的優質商品,以及俄羅斯提供的價廉能源。

民族復興的使命與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明清以來,中國長期是全球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絲綢、瓷器、茶葉等產品行銷世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飽受西方殖民擴張的欺凌,經歷政權更替、戰亂動盪,政治與經濟地位一落千丈。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外形勢逐步穩定,改革開放更使得中國市場聯通全球,如今製造業規模、外匯儲備與穀物總產量更成為全球之冠。

中國要完成現代化進程,面臨着內憂外患。中國一方面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另一面則是能源消耗與污染衝擊環境極深。改革開放既促成沿海地區與部分人群先富起來,又加劇了各個地區與社會群體間的發展不平衡。中國經濟的成功動搖了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信心,在霸權衰落的恐懼下發起了貿易戰與技術脫鈎,令和平發展道路平添阻礙。美國白宮近期更宣布未來十年是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時刻,其心態足見一斑。中國式現代化行至關鍵節點,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其中的重要突破。

中國製造業的產能與能源需求強勁,對環境產生了巨大衝擊。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發布了《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旨在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在生態環境領域建立起國家治理體系。究其根本,綠色經濟在於全面變革生產和消費方式,在每個經濟環節減少能源消耗,扭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的悖論。

中國香港應為國家綠色戰略積極發揮自身作用。中國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圍繞着內地的綠色經濟項目,協助中資企業進行國際融資、投資和技術交流。當中包括但不限於:發展碳排放市場、改善中國企業發展節能與新能源的資源配置效率、協助其融資與接洽海外相關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

與灣區城市規則銜接

中國要大力發展內需市場,以實現穩經濟的目標。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優先發展出口製造業,借助西方市場和其先進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市場分配效率。然而,中國進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殷切,生產成本隨着能源價格水漲船高,眼下外需疲弱又壓低了出口產品的價格。國際市場因地緣政治衝突、民粹主義興起而陰晴不定,中國經濟的體量已非外需輕易拉動,發展內需市場有助改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關鍵在於形成統一的市場規範與流通制度。中國香港應落實國家雙循環經濟發展戰略,促進國內外經濟形成更健康的良性循環。中國香港可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以接軌國際市場規範的制度,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規則銜接,逐步形成統一的規範、加強市場要素流通,進而發展內地內銷、協助內地進口國際貨品和半成品、輸出投資與整合區內基建、維護國家經濟和糧食安全。落到實處,中國香港可就能源、糧食和原材料等領域,發展立足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期貨市場,聯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加強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進口、流通和儲藏物資系統,協助國家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穩定局面,保障金融市場及產業市場的安全。如是者,中國香港可成為聯通內外循環的關鍵節點。

向國際講好香港故事

中國面臨着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同時需要堅持和平發展路線。中國一方面要加強與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則要穩定與日本、韓國的貿易關係,而背後都有着美國勢力的干涉。中國當維持開放格局,借助規模巨大的進出口穩定區域經濟,並通過有效溝通與釋放善意,提升區域內的影響力。中國香港應運用自身國際化聯繫,協助國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國香港可向周圍國家及地區講好「香港故事」,展示「一國兩制」的優勢,並為中國外交建立起更完善的民間聯繫。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全面壓制,對於其政治精英有利,但不見得對其民眾有利。短期而言,美國和歐盟困於高通脹低增長階段,對於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依賴度較高,政治精英出於其自身利益、恐懼於中國崛起,但民眾更在意的是就業與通脹形勢。中國香港可積極展開宣傳,指出中國製造業對西方物價穩定的重要作用,同時揭穿西方精英編織出的「中國恐懼」是一個偽命題,中國有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根本原因與歷史傳統。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協會會長

原文刊登於大公報A17版(2022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