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Ho: Reinvigorating Hong Kong’s nightlife with practical measures
十大誕生丨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評選2023決賽暨頒獎典禮圓滿成功!

 

  1.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於2017 年 4 月成立, 由香港和內地的年輕學者、專業人士和跨界別人士組成, , 希望結合香港和內地年輕人的觀點, 就“一國兩制”的廣泛議題進行研究、對話, 並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智庫內地成員包括研究港澳和曾在香港留學的年青學者,已出版多本著作、參與國家級港澳研究項目,並經常在香港各大報章和媒體發表時事評論;香港成員則包括年輕從政者、青年工作者、和在內地有求學和工作經驗的香港專業人士。
  1. 國家“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要求。作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促成者,香港面臨著雙重使命。一方面,香港需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內地的貿易、投資和創新合作,促進更緊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另一方面,香港更要積極融入國際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制度優勢和國際化環境,促進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這在我國近年備受歐美各國打壓甚至制裁的大環境下,至關重要。香港擁有普通法的傳統、自由開放的金融和貿易市場,專業服務位居世界前列。應該說,國家和香港特區越受外部勢力打壓,所謂“去風險化(de-risking)” 和脫鉤的調子唱得越高,香港越發要強調和發揮自身的制度優勢,其中吸引外來人才來港,留港或者“回港”應該是當今“搶人才”政策的關鍵。
  1. 對於新一份施政報告,我們有以下建議:
  2. 加強國際人才引進,便利「海外-香港」、「香港-內地」人才雙流通

    1. 人才的自由流動有助於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在全球經濟和社會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截止今年8月,高才通已接獲逾4萬宗申請,批出超過3萬宗。從數字上看,吸引來港的「高才」數量是超出預期。但從實際成效看,吸引的是否真的是香港所需的人才?他們是否真正有留港發展意願,還是只把高才通當成「旅遊簽證」?據入境處資料,高才通獲批申請人有近95% 來自內地,不平衡的人才分佈難以支撐香港的國際化發展及實現“八大中心”目標。
    國家或地區 申請人數 申請人數佔總數百分比
    中國內地 20378 94.8%
    加拿大 235 1.1%
    美國 195 0.9%
    澳洲 151 0.7%
    新加坡 94 0.4%

    (截至2023年5月31日)

    1. 因此,特區政府應適當審視高才通審批標準,以確保吸引到更多具有不同領域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國際人才。同時,政府應積極動員各駐海外辦事處、本地大學及在港外國商會,共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人才的理想目的地,並提供更多的社區支持和信息服務,幫助國際人才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
    1. 另一方面,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國際化特性、金融、教育、法治和文化優勢,使其成為大灣區吸引國際人才的重要樞紐。目前,持有港澳永久居民身份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前往大灣區內地9市洽談業務、任職工作的,可獲批2至5年內的簽證或居留許可。為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人才流通,希望特區政府可加強與廣東省政府溝通,將此類簽證申請的適用對象擴展至在港定居的非永居外籍人士。

    居港年期遞減印花稅

    1. 想要留住人才,除了「樂業」,更要令其「安居」。香港住房成本常年高居全球前三,更曾連續四年穩居榜首,令不少人才望而生畏。對於許多新來港人才,難以置業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需要繳付高達30%的額外印花稅,包括15%從價印花稅及15%買家印花稅。
    1. 近月有眾多要求特區政府“減辣”的聲音,包括“先免後征”非永久居民額外印花稅,即非永久居民跟永久居民一樣,第一套房子免征30%額外印花稅,但如果他們在得到永久居民身份前售出,則需要補交。這些措施對於提振樓市也許有短期作用,但這基本上給予非永久居民與永久居民同等待遇,大幅模糊兩者的分別,恐怕難以為市民所接受。
    1. 我們建議政府實施“居港年期遞減印花稅”,針對合資格的非永居人才,可在免徵從價印花稅的同時,根據其在港居住年限,按「階梯式」稅率繳付買家印花稅。例如,對居港兩年以下的人才,徵收15%買家印花稅;對滿兩年及以上,但低於四年的人才,徵收10%;對滿四年但低於七年的人才,徵收5%;而一旦滿七年,則可申請退回額外繳付的買家印花稅

     

    非永久居民首套住宅樓宇額外印花稅改革建議

    居港年期(x) 從價印花稅 買家印花稅 額外稅率總額

    (新措施減幅)

    現行的措施 < 7年 15% 15% 30%
    7年 退還額外繳付的稅款
    建議的措施 <2年 0 15% 15% (-50%)
    2年≤x<4年 0 10% 10% (-67%)
    4年≤x<7年 0 5% 5% (-83%)
    7年 退還額外繳付的稅款

     

    1. 新措施既能保留永久和非永久居民的區別待遇,防止投機炒賣;同時以遞減額外印花稅的方式,鼓勵接近居港7年的人士在港安居樂業。(如果計及一手樓宇的樓花期,更可鼓勵這批人士提早置業)。這一創新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把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身份的二分法概念改為階梯式的漸進概念。這也許可以作為特區政府其他政策改革(包括福利政策)的參考,這對於長遠吸引海外和內地人才來港留港,并更好融入香港社會是有積極作用

    提升免稅購物限額,振興本地經濟

    1. 旅遊和零售業一直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香港也因其購物天堂的美譽而聞名於世。然而,經歷了近三年的全球疫情衝擊,香港的經濟,特別是旅遊和零售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目前,香港入境旅客數量僅恢復到了2018年的約六成水平,迫切需要採取措施來恢復經濟的穩定。
    1. 其中,5000元的免稅購物限額約束和內地進口關稅不斷降低,是導致香港商品價格競爭力及對內地遊客吸引力減弱的主要原因。自1996年以來,香港的進境居民旅客免稅額度規定一直未曾調整。與此同時,海南在過去12年內多次提高了免稅購物限額,現已增加至每人每年可享受10萬元的免稅限額。與此相比,香港當前每次入境內地的免稅放行額度仍然相對滯後。
    1. 此外,內地遊客在香港購物時缺乏相關配套服務政策,例如無法進行免稅商品的網購補購(即在180天內通過網購平台購買免稅商品)及無法郵寄購物物品回內地。相比之下,海南的免稅購物政策更為靈活和具有吸引力。
    1. 本智庫初步研究發現,海南免稅品店由國企中免(CDF)佔最大市場份額,由於海南的離島免稅政策豁免進口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三大稅項,加上中免推出大量折扣措施,內地旅客經常來港購買的化妝品、電子產品和進口酒類等產品普遍比香港便宜15%以上! 我們建議特區政府可向中央爭取放寬入境內地免稅放行額度至每人每次3萬元及增設補購/郵寄等相關配套服務,加強香港在內地高消費遊客群體當中的吸引力。

    簡化內地就讀碩士招生手續,促進青年了解國情

    1. 本智庫於9月13日赴廣州南沙,就「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四個方面展開座談,聽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香港青年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1. 學業及就業方面,目前文憑試免試收生計劃實施逾十年,成效良好。雖然有修例風波和DSE考生逐年減少的影響,但2020年至2022年通過文憑試報考內地高校的香港學生人數上升逾21%。在內地升讀大學不僅促進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國情,建立人脈網絡,也幫助他們更好尋找內地的發展機遇。

     

    1. 大部分香港青年于香港就讀大學。為鼓勵他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尋找內地發展機遇,建議把免試收生計劃有條件擴大到碩士課程,即爭取在個別院校個別學科豁免其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以基本語言成績、本科專業成績、面試及個人評述替代。這也是國外院校慣常做法。同時,香港教育局可擴大內地院校就讀資助計劃至碩士課程。此外,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畢業年限,由2年放寬到5年,以鼓勵更多青年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
    2. 另一方面,隨著兩地融合速度加快,“通勤式”融合是個值得考慮的方向,即“深圳居住,香港上班”或者“香港居住,深圳上班”。 對此,建議過關手續便利化。目前香港有七個通往深圳的陸路關口,可以考慮如澳門般“兩地一檢”,即“合作查驗,一次放行”。 此外,特區政府也可以補貼月票或周票形式資助深港兩地高鐵和巴士,甚至可以把現時長途交通補貼計劃伸延到兩地直通巴士和高鐵,並考慮放寬港鐵學生乘車優惠計劃至在內地讀書的港生,或為其提供高鐵、船運等優惠月票。
    1. 創業及置業方面,有在內地創業青年反映,貸款方面遇到的阻礙較大,包括因無征信記錄或資產證明而無法在內地或香港貸款,十分不便。同時,在內地購置房產時,也面臨大額資金無法自由流通的情況。
    1. 建議兩地政府加強有關機制對接,為在內地發展的港人提供可行的貸款及匯款途徑。此外,可考慮在香港設立一個聯合辦公室,一站式解答年輕人到內地升學、就業方面的問題,方便考慮前往內地發展的香港青年。

    加強西方媒體輿情分析,因時制宜作出有力回應

    1.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集體學習中指出,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十四五」規劃也指出,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利用網上網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民心相通」。
    1. 目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异常複雜,鬥爭形勢更加嚴峻,西方媒體淪爲西方政府及政客打壓中國的工具。香港作爲國家與外部勢力交鋒的「前沿陣地」,無可避免受到各種偏見、歪曲和抹黑言論影響
    1. 本智庫自兩年前起,成立了西方媒體追踪數據庫,每日系統收集,整理和分析18間西方媒體對香港問題的報導。其中報章7份、雜誌3份、新聞通訊社3間、以及電子媒體5間,基本涵蓋了主要西方報導中國和香港特區新聞的重要媒體。建議特區政府進行定期而深入的外國媒體報道和我方評論文章分析,以制定更有效的回應外媒策略。
    1. 「香港故事」作為「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區政府有必要在輿論方面制定更有力的應對策略,提升香港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對此,建議進一步加強建制派人士的英語論述能力和曝光率,尤其是年輕一輩和英語水平較高者,應該主動開設英語傳播頻道,例如YouTube、Twitter和Instagram。定期的(甚至是每日的)有關香港新聞的英文評論,可以加強對本地外國人的影響力,進而輻射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