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至穎: 中美風雨欲來 港人機不可失?

何建宗:國安立法啟示:因誤會而結合的基本法23條和45條
施漢銘 : 「初選」或構成「舞弊」

全國人大高票通過訂立港區國安法,特朗普隨後聲言制裁香港,引起滿城風雨,獲全球關注。

盤點特朗普聲言的制裁措施,不外乎取消給予香港特殊待遇政策豁免,其中包括撤銷獨立關稅區的優惠待遇,高科技出入口管制、修改旅遊建議,並聲言會制裁相關中方和香港特區官員。

資本流動有邏輯 毋須杞人憂天

港區國安法的通過可會影響香港的發展前景?特朗普這番制裁對香港帶來甚麼影響?面對如此風雨飄搖,香港應何去何從?

國家安全法對香港經濟的不利影響只是杞人憂天。放眼全球,國家安全是所有主權國家的關注。新加坡也有《內部安全令》作為法理依據,處置危及國家安全人士,還可以未經審判直接逮捕疑犯,素有西方國家和國際人權組織抨擊不斷。美國在此的司法實踐就更加嚴密全面,單單是在情報和國家安全信息領域就有不下46種法令。

但兩者都並沒有因為其國家安全法例所阻礙,美國去年的外國直接投資(簡稱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排名環球第一,新加坡僅次於內地和美國,排名第三。

可見國家安全法影響有限,資本流動自有邏輯,不會因為國家安全法所輕易左右。內地早已推出國家安全法,若是因為濫用而嚇怕全球資本流入,絕無可能在去年的FDI排名第二。故此,國家在港區國安法的運用豈會毫無節制,破壞自身的金融窗口?

美限頂尖技術 可歐日找替代

特朗普當前的制裁,對香港在國際的特殊地位和經濟發展,影響有限。無論是貿易、技術出入口、外滙和市場反應,美國制裁對香港的經濟影響有限。

首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非美國所授予,而是世界貿易組織(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所授予,其他的WTO成員不一定要跟隨美國步伐,美國只能消除來自香港商品的關稅優惠,待遇和內地看齊,但這比例只佔全港貿易的7.6%,影響有限。

再者,高科技出入口方面,美國雖然承諾提供內地無法進口的技術,但在頂尖技術則嚴格規限,等而下之的則可以從歐洲和日本找到替代品,故此影響有限;再其次,外滙自由兌換上,美國不設外滙管制,香港也如是,故此影響有限。

目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三,具備跨國企業的總部進駐,完善而活躍的金融產品市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資本環境,健全的交通運輸、人才教育等條件,美國能影響的只是讓本國銀行和企業撤離在香港的總部。特朗普在5月30日發布相關信息,但美股、港股夜期、香港滙市都反應平靜,足見特朗普這番制裁對市場影響有限。

打壓間接助推 一帶一路大灣區

中國面對這番打壓,只會加快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步伐,香港將會因此獲得更多商機。根據港交所2019年的統計數據,內地企業已佔港股市值比重超過七成,與1992年市值不足一成截然不同。由此可見,香港經歷二十多年的融合,經濟和社會和國家關係都更加密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2011年,中國的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躍升至全球經濟第二位,自此美國遏制中國的意願和舉措從未改動,先有奧巴馬的「重返亞太」的外交戰略,後有特朗普延續至今的中美貿易戰,一帶一路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因此應運而生。究其根本,國內政府這番舉措就是為了將經濟動力的核心轉移到技術創新;借助人民幣國際化和重重外交手段,減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在這大局中,香港的專業服務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會愈發受重視,從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地位則足見一斑。

專業人士不應錯過加快融入灣區的機會,年輕人當積極做好準備。發展中國家昔日多為西方殖民地,工程、法律和會計等等專業服務領域都採取西方標準,如今國家在積極開拓一帶一路的發展時,標準接軌上仍需磨合;企業也正需要走出去,相關人才短缺,正是香港的機會所在。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滙聚種類齊全的製造業,提升生產效率,削減生產成本,打開更多海外市場,治理社會污染和加強環保程度,都是灣區企業對技術的需要。有鑑於美國積極封鎖通訊業為首的技術流向中國,香港從其他貿易夥伴獲取技術的重要性愈發突出,旨在發展海外商業市場的技術研發愈發重要。這些都是專業人士的用武之地,不容錯失。

專業人士青年 積極做好準備

機會總會留給有需要的人,除了香港現行資深的專業人士,年輕人應該積極修讀相關技術,積極思考自身職業發展與灣區企業的關係,積極裝備香港所長,灣區所需的技能、人脈和工作經驗。

總括而言,如今國家推出國安法,特朗普提出制裁香港,目前風雨雖急,但仍可努力前行。國安法對香港經濟的不利影響只是杞人憂天,特朗普當前的制裁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對香港在國際的特殊地位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有限。中國面對這番打壓,只會加快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步伐,香港將會因此獲得更多商機。

如今局勢雖然風雨如晦,但暗藏機會。專業人士應該抓住機會,發揮作用;年輕人也應該積極為之做好準備。

原文載於《經濟日報》評論版(2020年06月05日)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