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從「一地兩檢」到「兩地一檢」

黃振權:從「政府論」看一國兩制全面管治權
王沂嶠:「旋轉門」機制:香港可以嗎?

眾所周知,2018年特區政府的第一場硬仗,將是耗資千億元的高鐵西九龍「一地兩檢」安排在立法會通過。過去半年民間對此反應冷淡,泛民的動員一次弱過一次,其實是可以預期的。

2018是香港與內地融合最關鍵一年

首先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務實。對於一般市民而言,為了艱澀的法律爭議去推倒一個千億元基建,無論如何都是非理性的表現。關鍵是,極力反對的人本身就很少回大陸;而經常回大陸的人根本不會相信那些危言聳聽的言論。因此,當溫和泛民政黨都要靠嘩眾取寵的科幻故事去妖魔化高鐵,當一個專業飛機師可以告訴市民「廣州南不是廣州」因此高鐵是「慢鐵」的時候(那麼香港仔肯定不是香港!),這場反對運動變得愈來愈小眾、愈來愈有「交差」的感覺,那就不足為怪了。

歷史將會證明,2018年是香港與內地融合最關鍵的一年。3個基建的完成將改變香港人的生活模式,大灣區生活圈逐步成形。首先,港珠澳大橋可望於明年3月通車,加上偏低的收費,港珠澳一體化會率先實現。不用幾個月,香港人請半天假去澳門吃個飯看場表演然後晚上回港,將會是平常不過的娛樂;拿短期許可證開車暢遊大橋更是「有車一族」的假日遊首選。

其次,高鐵在明年第三季通車,香港與廣州也接近「同城化」,位於番禺區的廣州南站有城際軌道(輕軌)通往珠海。因此「高鐵——輕軌——港珠澳大橋」將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大循環線,現在價格高、速度慢、班次少的珠三角客輪必將大幅降價或者被淘汰。

而預期2018年底通關的蓮塘口岸,則會是首個香港人可以開車到停車場然後走路過關的口岸。當這個代表邊界、代表阻隔,也代表差異的「關口」變得愈來愈便利和人性化的時候,兩地人民因為互不了解而引起的誤會和衝突也有望逐步減少。

事實上筆者作為政策研究者,對於香港和內地的矛盾是否如此嚴重經常採取審慎的態度。網上的聲音無疑是一面倒反對大陸和中央,媒體和民調數據也是指向同一個結論。然而如果我們看統計數據,包括港人到內地讀書就業、兩地通婚甚至退休養老等,近年都有頗大幅度的上升。網民和媒體有可能被操縱,民調的準確度也取決於問卷設計和研究方法;統計數字雖然是滯後數據,但確是最真實的。

港人爭論一地兩檢 澳門已走前一步

當香港人還在激烈爭論「一地兩檢」的時候,澳門已經再走前一步,實施「兩地一檢」了!媒體報道,港珠澳大橋澳門和珠海口岸將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簡易通關模式。即澳門和珠海的海關同場辦公,旅客只需排一次隊就可以過兩個關!這個可稱為「一地兩檢2.0」的「兩地一檢」,將率先在大橋推行,並逐步推廣到其他澳門與珠海口岸。

「兩地一檢」會有3種模式。第一個是「三門自助查驗通道」,大家可以想像把澳門和內地兩個「e-通道」合併,插一次卡之後過兩道門就可以同時過兩關,十分方便。第二種是「合作查驗人工通道」;第三種則是「枱並枱、肩並肩人工通道」,兩關合併在一起,市民排一次隊就夠,兩地海關的連接通道將會取消。

當然,要香港「躍升」到澳門模式有點不切實際。澳門的安排是在兩地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出現。然而港澳兩地同為特區,《基本法》內容也是大同小異,繼租借橫琴使用澳門法律和貨幣以後,澳門即將實行「兩地一檢」。反觀香港,與深圳接壤的河套區「曬太陽」曬了10多年、「一地兩檢」被妖魔化,這不是很值得香港人反思嗎?

作者何建宗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7年12月11日)

團片來源:http://china.rednet.cn/c/2016/09/27/4095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