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三步走、三大差距和三次分配——初論共同富裕

Henry Ho: World-class talent drive crucial to Hong Kong’s future
Henry Ho: ‘Common prosperity’ a feasible strategy for China

中共二十大閉幕以後,各界陸續展開相關宣講和解讀工作。西方媒體也以它們的角度去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把脈。其中,最為人關注的新概念,無疑是「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不只是對中國發展經驗的理論和模式的總結,更是未來數十年達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手段。正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所述:「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五個「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當中,最受關注和爭議的,無疑是「共同富裕」一詞。本文參考最新出版的《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下稱《輔導讀本》)的權威論述,通過闡述三個重要概念(三步走、三大差距和三次分配),嘗試為讀者釐清「共同富裕」的真正內涵。

「三步走」是共同富裕的歷史背景

1987年,中共十三大對改革開放的頭十年作出總結,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回顧過去,我國發展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經提前在1987和1995年完成。

踏入21世紀,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翻兩番的基礎上,中共十六大再提出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這個目標在2010年也提前完成,2020年的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是2000年的10倍,1980年的200倍。

進入新時代,中共十八大再把邁向第三步的目標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建黨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階段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個階段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正如韓正副總理在《輔導讀本》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關係黨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記得鄧小平強調「讓部分人先富起來」,但他同時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有論者把近年提倡共同富裕理解為偏離改革開放路線,是站不住腳的。無論是習近平的二十大報告,或者《輔導讀本》的解讀文章,都反覆強調幾個關鍵詞:一是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二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三是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但不搞平均主義,福利主義。其中,「三大差距」正是共同富裕要解決的問題,具有中國特色。

「三大差距」是共富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規模超過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要達到全體人民的現代化,其複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具體而言,中國的發展體現在地區發展差距、城鄉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

地區發展差距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提速。整體而言,東部地區人均GDP增長率為5.12%、中部地區為3.51%,西部地區為3.75%,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率之間存在明顯差距。

其中,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區域在經濟增速方面位居全國前列,人均GDP達到1.4萬至2.6萬美元;一些中西部省份增速緩慢,且差距不斷增加,較為落後的省份,例如甘肅省,人均GDP只有5600美元,為全國平均的一半左右。近年,國家大力推動中西部建設,實施鄉村振興和各種幫扶政策,消滅了絕對貧困,中國不同區域人均GDP年增長率的差異程度正在縮小,但是,地區之間收入水平的絕對差距不斷擴大。

城鄉發展差距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差距相對縮小,但經濟發展程度仍然有很大差異。1979至202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2%,其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鎮居民快0.6個百分點。如果計算過去十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更比城鎮快1.7個百分點,收入在十年間增長125.7%。然而,農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只有18931元人民幣,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412元人民幣的40%左右。如果以北上廣這些特大城市跟較為西部較為貧困的市縣相比,差異就更大了。

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按居民收入計算,近十幾年我國堅尼系數總體呈下降態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堅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後,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累計下降0.023。

然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定義,堅尼系數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時,貧富兩極的分化較為容易引起社會動盪。因此未來國家必須持續縮小貧富差距,而理順「三次分配」是重要手段。

理順「三次分配」是重要手段

二十大報告提到,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從理順和優化三次分配着手。分配製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初次分配是分配製度的基礎,關鍵是要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這裏所指的生產要素不只是勞動,還包括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知識和數據等。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改善初次分配理解為純粹提高勞工的工資,雖然這是重點所在。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在《輔導讀本》中提到要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的「要素」收入,其中就包括從農村土地和金融資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增加收入;豐富居民可投資金融產品,完善上市公司分紅激勵機制;通過用足用好股權期權等工具激勵科研人員等等。此外,未來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由現時中等收入家庭人口佔總人口3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國家所指的二次分配製度則包括加大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三大部分。加大稅收方面,國家將完善稅收調節機制包括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消費、財產等方面稅收,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等等。社會保障方面,未來的重點之一是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的問題。

眾所周知,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經歷不少改革,但以戶籍為基礎的城鄉二元制度一直維持,無論是醫療福利、低收入生活救助、基本養老金以至住房保障等等,城鄉差距依然十分大。要實現均等化,國家所需投入的資源之巨大可想而知。一方面,這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需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肯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轉移支付作為二次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工具。2022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達9.8萬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9%,比2021年增加接近20%。轉移支付的手段包括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力度,讓富裕的省市更大力度幫扶相對落後的兄弟省市。

第三次分配是指由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的公益慈善事業。近年雖然國家的社會公益事業不斷發展、捐贈財物增加、志願者也愈來愈多;但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仍然滯後。現時企業捐贈佔所有公益事業60%以上,個人公益慈善有待發展和鼓勵。這必須加大力度健全慈善組織的監管和規範體系,確保捐贈財物只能用於慈善事業。此外,要落實公益慈善稅收優惠政策,對非營利組織予以免稅,對企業捐贈在一定額度內扣除企業所得稅、對個人捐贈也應扣除其個人所得稅。

總結而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任務,不能一蹴而就。從筆者於《輔導讀本》的權威文章中總結出的以上政策措施,可見「共同富裕」並不是外界所說的「針對富人」甚至是「仇富行為」,也不是改革開放「開倒車」,而是通過在三次分配當中的各種針對性措施,縮小三大差距,而當中的手段既有中國特色(如區域間轉移支付,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也有國際通用的(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改革稅制、推動慈善事業)。筆者深信,只要未來十多年國家加大力度健全三次分配機制、縮小三大差距,堅決防止兩極分化,2035年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兩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

原文刊登於信報(2022年11月22日A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