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至穎 : 疫下內憂外患 港經濟怎復甦?

甘文鋒:香港不需要「忠誠反對派」
何建宗 : 內地與港抗疫大不同 差異在哪?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10月14日公布任內第4份施政報告,引來各方關注。如今香港內有疫情與蕭條,外有中美角力激烈,實乃危機四伏之秋。要在後疫情時代恢復繁榮穩定,港府首先要消除疫情及其限制措施對經濟復甦的障礙,並因應中美夾縫間的新定位,力行有效的產業政策。民生是社會穩定之基,產業乃繁榮之源,故筆者有以下建言。

解除疫情對經濟復甦的限制,關鍵在於緩解醫療體系前綫的人力資源緊張,增強應對公共衞生危機的能力。疫情令港府不得不施展限制社交和聚集,經濟活動也難以倖免,香港經濟今年第二季因此按年收縮9%。奈何公共醫療體系的人力資源緊張,成香港應對公共衞生危機的制約。過去20年每逢冬春兩季的流感高發期,便有醫療爆煲的情況。究其根本,是佔55%之多的私立醫院醫生照顧1成的香港病人,剩餘則由公立醫院醫生所照顧,供應失調成了問題所在;醫療壓力主要落在前綫醫生身上,但過去10年,前綫醫生沒有因財政資源增撥及醫護人員增加而提升,依然維持2,300人左右,其中1,000多名前綫醫生位居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等壓力點上,供應嚴重不足。新冠疫情若是在冬天延續,再遇上流感併發,那麼醫療體系便雪上加霜。屆時社交隔離措施的撤銷便再添變數,更遑論經濟復甦。

3方面着手 確保公營醫生充足

有見及此,港府應從財政預算、私營診所、引入境外醫生三方面着手,確保公營醫院前綫醫生的供應充足。財政預算方面,港府應在醫管局撥款上,明確指定前綫醫生的人手數額要求,以及用於前綫醫護人員薪酬及超時津貼的金額必須佔多數,確保公立醫院具備動機和能力,增加前綫醫生的人數編制。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管理會議時數,減輕前綫醫生的行政壓力,港府應設立前綫醫生對管理會議的匿名投訴機制,一旦同類投訴數量過多,則進行調查、調整及處分。再者,公立醫院應考慮與私家醫院合作,將過半內窺鏡檢查及非緊急手術轉介到私家醫院承辦,確保所有醫護人員全力支援前綫工作。

正視中美博弈 參與十四五規劃

此外,港府應與廣東省政府及境外政府合作,就急切需要前綫醫生的領域上,放寬執業資格互認,將考核範圍收窄到行醫所需的知識技能,訂立合資格診所及院校培訓的清單,以作免試招聘之用。

處理疫情外,香港經濟要復甦,需正視中美博弈,積極參與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扶持科創產業,加強灣區整合。香港作為中國面向國際的視窗,成了美國的重點打壓對象。如今世界各地都困於疫情而經濟蕭條,惟有中國成功控制疫情,是故一枝獨秀。國家正進行十四五規劃,務求推動內需及維持開放。港府可透過加強區內整合及對外開放,培養技術創新驅動的經濟體系,形成灣區長遠經濟動力。

有鑑於香港產業空心化,港府應積極與廣東省政府進行科創政策協調,扶持香港的科創服務業。根據仲量聯行2019年的研究報告顯示,香港不入全球20大最佳創科城市,因為科研及科技發展的投資欠佳,專利申請表現不佳。但香港具備多間優秀大學,吸引外國投資高科技業及企業融資方面理想。究其根本,製造業是科創成果的轉化平台,但只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1%左右。科研集中在大學,科研人員的發展前景取決於論文產出與基礎研究,而非技術應用上。科創產業的發展取決於高校的知識生產能力與企業的科創成果轉化能力,香港在前者有優勢,後者整體處於劣勢,只有局部服務領域具備優勢。

灣區科創業發展 首重粵港協調

灣區科創產業協調,着眼點應在粵港兩地政策的規劃、執行與檢視。港府與廣東省政府應在十四五規劃上,就科創產業的發展進行協調,擬定2年或以上的協調工作計劃。為了持續檢視和統計灣區科研及科創產業的現狀,以便對症下藥地推出政策,香港創新及科技局、香港教育局、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及廣東省教育廳應聯合提供數據,委託大學進行調查研究,展示灣區的科研和科創產業發展的概況,以及相關政策建議,每年公布相關報告。

灣區科創報告公布後,兩地政府應檢閱彼此工作進展,擬定來年協調的政策措施及工作清單,並聯合舉辦新聞發布會。協調政策包括但不限於科研及科創企業的跨境資助、兩地科創服務及商品貿易、兩地科創人才培訓等等。如是者,灣區科創產業的發展便能結合兩地之長,共同繁榮。

總括而言,港府應透過從財政預算、私營診所、引入境外醫生3方面着手,緩解醫療體系前綫的人力資源緊張,增強應對公共衞生危機的能力,消除疫情對經濟復甦的限制。

鑑於中美新格局與本港產業空心化,港府應透過協調粵港兩地的科創政策的規劃、執行與檢視,扶持香港的科創服務業,獲取經濟復甦的動力。

原文載於《經濟日報》國是港事評論版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副主席、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