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智庫副主席林至穎接受羊城晚報訪問——港粵科研合作開啟新篇章

決賽評選|首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新鮮出爐
本智庫副主席林至穎接受大公報訪問

廣東省第十三次党代會報告中提到,廣東將抓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準人才高地契機,推進人才強省建設,要攜手港澳促進人才協同發展,創新實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內地”、“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等模式。 報告當中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容,也吸引了不少香港專家關注。

 

“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將更趨常態化

“香港很多高校的科研專案,如果進入生產或者產業化,一般都會到廣東。所以,‘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其實是近年粵港澳科技合作的一股潮流。”香港科技協會會長林至穎告訴記者,這種合作模式能被廣東省党代會報告提及,也讓更多港澳科技界人士對大灣區科研合作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內地’的模式,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基建設施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便利。現在很多香港科研團隊,想將產業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落地,已經不需要搬到內地居住,通過便捷的交通設施就可實現即日來回。”

對於未來如何讓這種科技合作更加常態化,林至穎建議稱,可在深圳河套地區先行試點通關便利化的措施。他舉例說:「目前內地科研人員到香港,每個月仍有一定的次數限制。未來可考慮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放寬為不限次數往返粵港兩地,同時簡化相關手續,相信會更加促進人員的流動。”

香港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周文港也認為,“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符合香港和廣東目前優勢互補的實際。他表示,將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好好做大,在內地實現大規模生產和進行銷售,實現“轉化在內地”是必然的事。

周文港指出,明確了“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內地”的提法,相信在恢復通關之後,在內地工作的香港市民會較現在增加,至於具體情況,還要看內地具體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待遇是否能夠吸引他們。

 

港澳現代金融+廣東製造業和市場,全面提升灣區產業競爭力

在產業合作方面,廣東省党代會報告提出,把港澳現代金融、專業服務等優勢與廣東製造業、龐大市場等優勢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灣區的產業競爭力。廣東明確推動港澳現代金融、專業服務業和廣東製造業合作,未來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長期以來,整個港澳現代金融服務業與廣東製造業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周文港引述一項2020年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對港資製造業的調研數據稱,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製造業企業數目整體呈平穩上升趨勢。他認為,廣東重視港澳金融服務業對內地製造業的支援,香港方面亦可考慮放寬相關監管要求,讓符合一定條件的內地中小型乃至初創製造業企業都可以來香港儘快進行上市。

周文港指出,未來五到十年,香港對內地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上市集資功能重要性將會越來越大。

林至穎也認為,香港融資成本相對低,有利於大灣區科企融資上市,促進廣東產業升級發展。他表示,隨著大灣區市場互聯互通的不斷提速,更多廣東企業可藉助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拓展全球業務。

 

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高水平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

報告還提到,系統優化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佈局,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高水平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

林至穎表示,“北部都會區”主要由香港特區政府規劃建設,今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發表的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到,將預留1000億元港幣,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 而“深港口岸經濟帶”則是廣東在深圳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重要平臺,“未來發展可參考前海經驗,設立共同管理機構,逐步推動香港與深圳、廣東的規則銜接、制度對接。”

周文港認為,發展北部都會區這個重大機遇,不光有助於解決香港市民的居住和發展問題,對於內å地民營企業“走出去”以獲得更佳的境外經營和發展環境,尤其是在更佳的融資和國際化平臺中發展壯大,都是很有作用的。

 

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 盧靜怡

圖/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發展帶來新機遇 資料題/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