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博士到瑞士日內瓦出席第57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發言
-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於2017 年4 月成立, 由香港和內地的年輕學者、專業人士和跨界別人士組成, , 希望結合香港和內地年輕人的觀點, 就“一國兩制”的廣泛議題進行研究、對話, 並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智庫內地成員包括研究港澳和曾在香港留學的年青學者,已出版多本著作、參與國家級港澳研究項目,並經常在香港各大報章和媒體發表時事評論;香港成員則包括年輕從政者、青年工作者、和在內地有求學和工作經驗的香港專業人士。
- 本智庫去年底完成《借鑒海南免稅消費經驗,促進香港旅游零售業復蘇》研究報告,由何建宗博士和郭萬達教授兩位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牽頭,多次到訪海口和三亞就海南自貿港建設和免稅消費實踐進行深入調研,並提出包括把内地游客免稅額由5000提高到30000元人民幣的建議,很高興獲得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踴躍支持,並感謝特首向中央爭取,落實最終免稅額提高至12000元的政策。本年施政報告建議,我們會集中人才雙向流動和推動國際傳播,“説好香港故事”兩大主題,並提出十大建議。
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 二十届三中全會指出,香港要發展爲“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這是對香港特區的一個新的定位要求,其意義遠超於“十四五規劃”所確立的“八大中心”定位。“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不是靜態的,是會隨時而變的。近期國家推出兩大有利外國人的措施,包括過境144小時免簽證和香港永久居民的外籍人士可以申請五年期的内地通行證,都顯示國家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以更開放的姿態歡迎外國的企業、游客、學生和就業人士。
- 事實上,本智庫去年施政報告建議已經明確指出,超過95%的高才通申請人來自内地并不理想,不平衡的人才分佈難以支撐香港的國際化發展及實現“八大中心”目標。本智庫去年曾建議(1)政府應更積極動員各駐海外辦事處、本地大學及在港外國商會,共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人才的理想目的地; (2)並提供更多的社區支持和信息服務,幫助國際人才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3)把持有港澳永久居民身份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前往大灣區內地9市的2至5年內的簽證或居留許可擴展至非永久居民外籍人士。
- 香港吸引海外人才的工作,主要應該是兩個方向:一是吸納新人才,二是吸引離開的人才回流。過去三四年外國人離開香港的人數不少,可以分爲疫情原因,政治原因和經濟原因。本智庫認爲,疫情原因居首,其次是經濟原因,最後是政治原因。疫情原因顯而易見,在全世界各國都放開防疫措施的時候,在2021-2023年期間,香港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要保持對外人流開放,另一方面又期待達到零感染從而向内地通關。在這個兩難的情況下,加上經濟下行,金融業規模收縮,旅游飲食零售行業不景氣,很多外國人紛紛離開香港。
- 要吸引原來香港工作的外國人回流,政府首先應該對各國商會和相關行業進行詳細研究。第一,應該定義何謂“國際高端人才”,我們認爲,“高端”的定義應該盡量寬鬆,而且應以有利香港各行各業發展,促進外國人在港宜居宜業爲標準。比如說,國際學校的外籍老師,他們工資沒有金融行業的高,但他們能帶動很多方面的消費,比如各地高才來港需要國際學校學位,沒有足夠的非中國籍教師和學生的話,會大大降低國際學校對於内地和海外專才的吸引力。此外,例如大學教授和科研人員、高端餐廳的厨師和管理人員、還有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和博物館的專才,都非常需要内地以外的各國人才。而要香港“宜居”,不可回避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香港的高樓價和高租金。
- 因此,本智庫建議:
- 由財政司司長牽頭成立跨部門吸引國際人才的專門委員會,所有政策局都需要用6個月時間瞭解相關行業的外籍,人才需求和流失情況,然後對症下藥,就吸引新人才和吸引原有人才回流提供具體建議。並訂立行動計劃。委員會可以下設幾個工作小組,涵蓋重點行業和八大中心相關的行業,有的放矢搶人才。
- 上述建議和行動計劃應該包含目標行業、目標國家、目標學歷和工作經驗等要求,通過特區政府對外經貿辦和各地貿發局執行、中國駐外使領館在合適的情況下予以協助。
- 設立海外人才住房補貼計劃:内地通過各種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由於可以選擇在深圳和其他大灣區内地城市居住,對租房補貼需求不如海外人才。建議通過高才通和其他計劃來港的外籍人士,每人可獲住房補貼一年十萬元港幣,爲期兩年;夫妻與一個孩子或以上的家庭來港,可獲補貼一年十五萬港幣,爲期兩年,憑有效租約在居港滿一年后申請領取。每年名額可設定為10000個。
大灣區人才雙向流動
- 本智庫於8月9日赴廣州南沙,就「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四個方面展開座談,聽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香港青年的相關意見和建議。今年與往年的明顯差異,是很多在廣東就讀和工作的香港青年人,都表達了回香港發展的願望,我們相信這與内地經濟下行,就業創業環境未如理想有關。
- 其中,内地就讀港生方面(本智庫旗下“内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有超過2000名會員),他們普遍對回港修讀一年制碩士有興趣,但面臨資訊不足的問題。因此本智庫建議:
- 政府推動本地大學加強對內地就讀港生宣傳,並與駐粵辦聯手,積極向他們提供更多有關報讀香港高校研究生課程的資訊。
- 文憑試免試收生計劃實施逾十年,成效良好。雖然有修例風波和DSE考生逐年減少的影響,但2020年至2022年通過文憑試報考內地高校的香港學生人數上升逾21%。在內地升讀大學不僅促進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國情,建立人脈網絡,也幫助他們更好尋找內地的發展機遇。
- 大部分香港青年于香港就讀大學。為鼓勵他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尋找內地發展機遇,本智庫建議:
- 把免試收生計劃有條件擴大到碩士課程,即爭取在個別院校個別學科豁免其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以基本語言成績、本科專業成績、面試及個人評述替代。這也是國外院校慣常做法。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也正在向港澳學生實行。
- 同時,香港教育局可擴大內地院校就讀資助計劃至碩士和博士課程,資助内地全日制碩士和博士課程的香港同學學費和生活費。
- 此外,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畢業年限,由2年放寬到5年,以鼓勵更多青年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
加強西方輿情分析,推動各行各業“説好香港故事”
-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集體學習中指出,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三中全會決定也指出,“要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事實上,香港人大部分精通中英語,瞭解西方的文化、習慣、偏好等,在國際傳播方面有先天優勢。
- 本智庫自兩年前起,成立了西方媒體追踪數據庫,每日系統收集,整理和分析18間西方媒體對香港問題的報導。其中報章7份、雜誌3份、新聞通訊社3間、以及電子媒體5間,基本涵蓋了主要西方報導中國和香港特區新聞的重要媒體。本智庫建議:
- 特區政府進行定期而深入的外國媒體報道和我方評論文章分析,以制定更有效的回應外媒策略。
- 特首一直鼓勵香港年輕人説好香港故事。本智庫創辦和營運英語平臺Friday Culture,何建宗博士也在點新聞(Dot dot news)定期拍攝三分鐘的英語短片,回應西方不實報道,并于2024年9月親赴日内瓦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並兩度發言。然而,要鼓勵年青人拍英語短視頻並不容易。因此本智庫建議:
- 設立國際傳播基金,資助民間有關“説好香港故事“相關的外語培訓,資料搜集,表達技巧,寫作和拍攝技巧,甚至到海外交流的工作,由新聞處負責統籌。基金應開放給各行各業的非政府機構申請,撥款指標可包括受培訓人數、文章數量和點擊量、視頻内容數量和點擊量等等。
消除港車北上的不必要障礙
- 港車北上已經突破100萬架次,但是,有一個擾民的措施必須改善,就是所有大橋過境車無論預約和取消,都必須在前一天的中午12時前。如果三個月内預約了不出現兩次以上的,運輸署更會取消車輛使用權! 這導致駕駛人士非常不便。大橋的使用量在可見將來都不會飽和,在香港口岸一方更沒有出現過塞車情況。現在偶爾出現塞車的是長假期尾聲珠海市區到珠海口岸的個別道路,但珠海回港卻沒有預約要求。這導致駕駛人士不能隨時使用大橋,連臨時取消也不可以,是阻礙而不是促進融合。本智庫建議:
- 采取任何時間都可以預約和取消港珠澳大橋使用的安排,長遠而言應該跟珠海澳門商討,完全取消這些措施,可以考慮用比如紅黃綠警告系統,或者把等候時間上載運輸署網站,讓駕駛人士實時知道三個口岸的車龍情況,讓市民自己作出出行選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