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讓敗者不為寇 用耐心修補裂痕

李曉兵:香港特區為什麼“特別”,還能不能繼續“特別”?
李曉兵:特首之特 — 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觀察

1月中開始的特首選戰,終於曲終人散。如果選戰是一場「騷」,香港市民兩個多月來的觀戰就像看了一場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戲院散場後,走到街上,抬頭看到的,是藍天還是烏雲?未來5年香港往何處去?

這場選舉基本上做到君子之爭,沒有嚴重的人身攻擊,也沒有什麼「黑材料」。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兩名前司長曾經是政府內超過30年的同事,他們都是公眾人物,市民都十分熟悉,背景和思維也十分接近。他們頂多是對個別政策和理財哲學有不同意見。有人刻意誇大兩人的差異和矛盾,完全是選舉需要,並不符合現實。

然而,作為前政府官員和政策研究者,筆者看到候選人團隊花很大力氣撰寫的政綱基本上沒有進入選舉辯論和媒體的關注點,難免感到沮喪。一些聲音較大的持份者成功把他們的訴求引入討論(例如TSA(全港性系統評估)),但眾多重要的議題,例如香港的定位、產業的發展、年輕人的上流、理財的哲學等等都沒有被認真討論過。選舉是民意的表達,而獲取民意除了觀感和公關之外,對政策的理性討論也是十分重要。

這個討論應該盡快開始。作為特首當選人,林鄭月娥應該以政綱的措施作為起點,廣納民意,與各政黨有商有量,並願意作出必要的修改。可以預見,泛民主派必定繼續延續「CY 2.0」和「撕裂2.0」的思路,難以釋出善意。但下屆政府必須付出最大的耐心和誠意,並在立法會復會頭3個月為施政帶來新氣象。5年前本屆政府剛上任時推出的長者生活津貼,在盡顯強勢之餘未能吸納包括建制派的改善意見,應該引以為戒。

林鄭月娥是推動公眾參與的先行者,從2007年清拆皇后碼頭及其後對古物諮詢委員會的改革、2008年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到2010年「發水樓」諮詢,都顯示她願意比其他官員花更多時間做諮詢,以達至更大的改革。政綱的創新意念很多,包括港鐵分紅回饋乘客、居屋免補地價租給社會企業和與私人發展商合作提供公營房屋等等。然而,愈創新的意念愈需要管治團隊花更大耐心,對內為公務員「解放思想」、拆牆鬆綁,對外向各持份者解說和聆聽意見,增加他們的擁有感(ownership),否則好的政策也難逃被否決的厄運。

要修補裂痕,除了要處理香港內部的撕裂,還有香港和內地的矛盾。與5年前相比,香港和內地的關係毫無疑問變差了。這不止是佔中或者政改引起的裂痕,還包括兩地人民因為交往頻繁和價值觀不同帶來的矛盾。林鄭月娥任政務司長時負責內地事務,日後應該花更多精力與內地各省市部委甚至民眾接觸,宣傳香港的優勢和在國家發展當中的角色和貢獻。

期望能建立更包容的政府

民主的真諦是要尊重選舉結果,而勝出的一方的風度尤其重要。因此,在結果公布後不足一小時,網上流傳對候選人得票數的嘲諷,矛頭直指曾俊華和胡國興,實在使人憤怒!期望在這次君子之爭的選舉後,能夠建立更包容的政府,勝者更謙卑,敗者不為寇,社會一起邁步向前!

作者是發展局前政治助理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2017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