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填海爭議的真問題與假問題

張建:「明日大嶼」與「明日香港」——思考香港的未來
甘文鋒:井岡山經驗對香港政壇的意義

今年施政報告發表已經兩周,最大的爭議點仍然是稱爲“明日大嶼”的面積達1700公頃的填海計劃。反對的市民有各種原因,在報告發表後短短四天即有近6000人參與遊行,人數比不少政治議題的遊行人數還要多。現在各方面的資訊非常混亂,故意歪曲誤導的也不少。本文簡單梳理一下過去兩周的爭議重點,讓大家聚焦真問題,不要在似是而非的假問題上浪費時間。

首先是填海規模。明日大嶼的規模是1700公頃,比政府原建議的1000公頃多70%,比團結香港基金的建議少700公頃。這個規模是大是小不應該是憑感覺判斷的。1700公頃是1700萬平方米或者17平方公里,是現在香港總面積的1.5%。香港已發展的地方大約只有25%,即280多平方公里,而住宅用地大約是7%,即80平方公里。假若填海面積的一半用來做住宅,相等於住宅用地增加10%,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上次政府單一填海的最大規模是赤鱲角新機場,面積爲1200公頃。它是把原來細小的赤臘角島擴大填海,並以橋連接東湧,性質上與現在建議的人工島沒有太大分別。爲什麽20多年前香港可以做到,現在香港做不到?那些所謂的海水上漲,風浪的問題現在也絲毫不影響20多年前建造的機場的運作。須知道機場跑道的工程要求和標準肯定比一般住宅用的要高,這方面,反對者必須提出有力的論據,而不是憑感覺。

第二是生態影響。這個是填海問題經常爭論的一點。說填海對海洋生態毫無影響是假的,從挖掘海沙、處理填海選址的污泥,到填海工程本身都會對生態有影響。問題是影響是否嚴重,是否不可恢復和是否有足夠補救措施。新機場第三條跑道不惜耗資額外100億元使用水泥拌合模式填海以減少生態影響,證明現今科技有能力把環境破壞降到最低。值得一提的是,機場附近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在填海前後並沒有大幅下降,反而是近年受傷或擱淺的個案愈來愈多。筆者懷疑高速船對海豚的影響可能更大。而中部水域至今並沒有白海豚或珍貴海洋物種出沒的發現。說起生態還要補充一句,香港因爲自從97年後沒有填海,已經把大量建築廢料輸出到臺山填海,過去五年的總量達到6000萬公噸!不填海意味要輸出建築廢物,而這又是否真環保呢? 值得深思!

第三是造價。這個既是真問題,也是假問題。最近有說法是填海的“總成本”可能達到壹萬億元!但據資深工程界人士透露,現在填海平均價大約每公頃1億元,就算日後因爲成本上漲甚至超支等原因翻倍,1700公頃的成本最多就3400億元。仔細一看,原來有人把土地上的樓宇成本也加上去!這種演算法絕對是刻意誤導的非君子行爲。要計算填海成本只能是“蘋果與蘋果”比較,在任何地方建設都有住房的成本,任何新市鎮都有基建配套的成本,真正公平的比較只能集中在造地的環節:究竟填海造地的成本和所需時間和其他選項如收地,發展棕地相比孰優孰劣,這才是值得討論的真問題。當然,融資和超支也是兩個值得關注的真問題,政府必須儘快把融資構想,分攤年期還有防止超支的具體措施告訴市民,這樣才能釋除公衆的疑慮。

最後一個最具爭議又“最假”的“問題”,是明日大嶼爲內地人移居香港而設,對香港人沒有好處。填海一直以來的爭議是環保問題,但非常可惜的是,近年的爭論,包括其他土地供應選項的爭論,都扭曲成階級矛盾和內地與香港矛盾。“私人土地等於豪宅等於賣給內地人”這個偏頗而誤導的說法得到愈來愈多人認同。但不造地又如何能夠壓低樓價讓市民受惠呢?筆者近年的觀察是,當一個正常的政策爭議無端加上“本土VS內地”的陰謀論色彩時,也就是離理性討論終結不遠的時刻。當愈來愈多香港人喜歡戴上排外的有色眼鏡,拒絕睜開眼睛細看身邊的風景時,眼鏡中的香港變得“愈來愈灰”,就毫不奇怪了。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
原文載於《AM730》所爲何事專欄(2018年10月26日)

圖片來源:http://std.stheadline.com/instant/articles/detail/839440-%E9%A6%99%E6%B8%AF-%E3%80%90%E6%98%8E%E6%97%A5%E5%A4%A7%E5%B6%BC%E3%80%91%E5%B7%A5%E7%A8%8B%E5%B8%AB%E5%AD%B8%E6%9C%83%E6%94%AF%E6%8C%81%E5%B1%95%E9%96%8B%E5%BB%BA%E9%80%A0%E4%BA%BA%E5%B7%A5%E5%B3%B6%E7%A0%94%E7%A9%B6%E5%8F%8A%E8%A8%AD%E8%A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