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去福田快不過去沙田!

Tian Feilong: Break with the past
何建宗:從審時度勢到「兩個不等於」——如何開展23條立法

上月筆者一篇“去福田快過去沙田“引起不少朋友議論,該文重點是由於西九龍到福田只有14分鐘車程,當天來回非常方便,日後很多香港人(尤其中產人士)的消費會移到深圳,對香港相關行業可能構成影響。那是寫在高鐵通車之前,筆者近日分別在高峰時間(10月6日)和非繁忙時間(10月9日)從西九龍乘坐高鐵,得出的結論已經不一樣了。

高鐵通車至今,爭論點主要有幾個:一是客量問題;二是行李大小超標的執法問題,三是要提前45分鐘買票、取票或者入閘導致不便、取票輪候太長要臨時用“手寫票”的丟臉問題。筆者是高鐵常客,平均每個月都會坐,使用過的車站不下十個;本文是綜合不少朋友的經歷加上筆者兩次坐車與西九龍職員的對話所得的觀察,希望能夠相對“客觀”。

首先,最不值得討論的,是客量問題。高鐵通車只有兩個星期,本身運作仍有不少問題要解決。起碼應該等待半年時間讓香港人和內地旅客都熟悉和習慣以後評估才有意義。反過來說,如果在通車後的黃金周人流已經超過預計客量,預示高鐵很快就會達到容量上限,這才值得擔心。至於行李大小超標問題,筆者過去數十次內地的高鐵車程當中,沒有見過有人量度行李大小的。這兩次在西九龍也沒有看到。事實上,通車當日不用勸喻而用扣留行李加紅白藍袋的方式處理是愚蠢的做法,一是過分僵化,二是被人覺得在取票這些基本運作都錯漏百出的情況下,竟然浪費人手在這些小節上留難旅客,非常不智。作為管理層,能夠判斷問題孰輕孰重,然後進行危機應對,十分重要。

至於規定45分鐘之前買票、取票甚至入閘的規定,是身邊朋友最為不滿的地方。一個真實個案是,一個朋友已經買票,晚上趕到車站時是開車前40分鐘,但竟然不准取票!他只能坐西鐵到天水圍再轉車到深圳灣過關。使我驚訝的是,他說原來經天水圍過深圳灣也只花一個多小時,高鐵45分鐘前到達加上車程和過關時間,其實快不了多少。日後不會以高鐵為首選交通工具。

究竟45分鐘是否過長?筆者經歷過高峰期和非繁忙時段,覺得有改進空間。首先,內地的規定是15分鐘前截止售票,而筆者在10月6日開車40分鐘以前在中鐵取票機仍能順利取票,在人頭湧湧的情況下仍然有足夠時間上車。至於非繁忙時間,筆者從入閘到候車區只需要10分鐘,就算沒有登記自動通道的旅客,估計也是多5-10分鐘左右。

筆者有兩個建議,首先港鐵在港九新界沿線的大站增設取票機,這是最有效舒緩西九龍人流的措施,可以設開車前2小時或以上取票的限制。此外,取票售票和入閘的時限可以改為30分鐘,但內地和香港節假日和個別繁忙時間保持45分鐘。筆者與西九龍職員的談話得知,他們最擔心是乘客入閘後上不了車,引起投訴和爭議。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老實說,入閘後的四個關卡(包括內地和港方的出入境與海關),只要其中一個如果出現問題,乘客誤車的機會是挺大的。解決的辦法不是過分提前截止時間,讓短途旅客卻步,而是完善入閘後改票和退票機制,這需要兩地鐵路當局有效商討。就以廣深線為例,已經實行“公交化”,即乘客可以提前其他車次上車,但不保證有座。日後香港往福田至廣州南的車次可否採取這種方式,值得探討。

作者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
原文載於《AM730》所爲何事專欄(2018年10月12日)